央視網消息:崇太長江隧道是新建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速鐵路滬寧段的關鍵控制性工程。這條隧道不僅是全球首條實現高鐵「過江不減速」的隧道,同時也是長江流域已建和在建工程中開挖最深的隧道。在不斷創造紀錄的背後,是我國智能掘進機的創新研發。接下來,再一起去現場看看這台「國之重器」是如何突破國內水下最深、獨頭掘進最長、地質最險的多項紀錄的。
「領航號」由刀盤、主機、設備橋和五節拖車組成,整機長約135米,刀盤直徑達15.4米,相當於五層樓的高度,是目前世界最大直徑高鐵盾構機。
這裡是「領航號」盾構機的指揮中樞——盾構駕駛室,而在駕駛室的上方是深達60多米的長江。此刻屏幕上跳動的各項數據,正實時反饋當前設備掘進狀態。
不僅施工要求高,施工難度更是大。專家說,水下的掘進更像在一塊淤泥里的豆腐上打孔,還得保證豆腐不散。為此,工作人員專門為崇太長江隧道設計了這台「領航號」盾構機。「領航號」擁有一個「智慧大腦」,在這裡融合了應用數字孿生與模擬、感控一體化智能建造、雲計算等先進技術。當這個5層樓高的大傢伙在水下掘進時,系統就能實時匯總各種數據,並進行大數據算力分析,助力盾構機在水下複雜多變地層的掘進。
隧道智能建造技術驅動中國基建邁向新高度
有了「智慧大腦」,「領航號」就擁有了能夠智能分析和自主判斷的能力。因此在長達14.25千米的隧道里,它可以不需要任何「幫手」,完成獨頭掘進,這也是世界獨頭掘進距離最長的高鐵隧道。在突破地質難題的同時,「領航號」還實現了有人值守,無人操作狀態下毫米級的掘進精度。
有了「智慧大腦」,「領航號」不僅擁有傳統盾構機的掘進功能,還能同步統籌後方施工環節。通過搭載的智能管控系統,施工各環節數據被實時傳輸至盾構機的處理器,進而指揮後方設備協同作業,形成環環相扣的智能施工鏈條。
記者在崇太長江隧道施工現場看到,智能系統向管片吊運機器人發送指令,實現從抓取到運輸全流程無人化操作,吊運效率較傳統人工提升30%,徹底擺脫對人工經驗的依賴。與此同時,智能系統還指揮無人駕駛車輛進行物料自主輸送,形成「前方掘進、中部拼裝、後方運輸」的全鏈條智能化作業場景,隧道建造效率與安全性實現雙突破。
2029年底隧道建成後 將實現高鐵「過江不減速」
隨著「領航號」不斷掘進向前,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速鐵路滬寧段的關鍵控制性工程正在穩步推進建設進度。預計2029年底建成後,崇明經太倉到上海寶山站只要17分鐘,結束了崇明島沒有高鐵的歷史。
來源: 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