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窮」能馴化大數據?沒那麼簡單!

金融投資報記者 梅婧

「3·15」即將來臨之際,「年輕人反向馴化大數據」又雙叒叕刷屏!

近期以來,點開社交平台上出行的討論帖,總能看到整齊劃一的評論:「不去了,機票漲那麼多……」。在小紅書等平台上,更是有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反向馴化大數據成功的經歷,類似的討論量居高不下。

那麼,「年輕人反向馴化大數據」到底有沒有用呢?

「哭窮」能否影響用戶畫像?

所謂馴化大數據,就是在相關APP的評論區「哭窮」,並頻繁發表「太貴了,買不起」「我不打算買了」等評論,將自己打造成「窮人」的形象,來影響演算法推送,從而達到降低相關商品和服務價格的目標。

某社交平台上的「哭窮」攻略

「我感覺可能有用吧。」成都女孩小雪告訴金融投資報記者:「去年底我準備去廈門玩,就按照小紅書教程哭窮,後來機票果然便宜了近100元。但有時我沒哭窮,關注一段時間機票,發現後面也降價了。」

公開資料顯示,大數據演算法的核心在於對數據的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在商業領域中,則是基於用戶畫像精準給與其推薦相關服務。

具體看,用戶畫像是通過用戶在網上的行為、留下的痕迹等海量素材將其標籤化,區分為不同的類型並從中抽取典型特徵,對其進行需求挖掘。從這點看,似乎經常在網上「哭窮」有助於樹立貧窮人數,從而干擾到演算法畫像。

「這樣理解太片面了。」成都一位軟體工程師告訴記者:「用戶留言等只是演算法決策中一組基礎數據而已,還不一定會被納入。事實上,演算法模型是很複雜的,大環境、消費習慣、搜索歷史、社交行為等都會有影響,而且隨著技術進步,演算法也會不停地調整,比如權重等。」

其舉例稱:「用戶哭窮,也許開始會有些效果,但長期肯定是不行的,大數據會掌握更多的個人消息做出決策。所以再怎麼哭窮在大數據面前都是無足輕重的,還不如給自己弄個價格敏感人設。」

機票價格受多方因素影響

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機票價格是最容易被認定為「大數據殺熟」的領域。

「我感覺機票價格總是變來變去的,上午看是一個價,下午又變了,所以難免就想會不會是被大數據殺熟了。」小雪坦言。

但接受記者採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機票價格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不能將其波動簡單歸結於大數據殺熟,且目前消費者們也習慣在多平台上比價,壓縮了大範圍公開殺熟的可能性。

「在APP上留言和機票降價完全沒有關係,平台並沒有定價權!」多個平台如是表示。一位頭部平台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機票價格最終是航司決定的。在五一、暑假、十一等旅遊旺季,還有各種大型展演活動,都會讓目的地熱度飆升。同一時間段內,大量預訂查詢湧入,航司會認為該航班需求量高,從而自動調整機票價格。

曾在海航南航等航司工作的洪女士告訴金融投資報記者:「機票價格是按照艙位等級來賣的,大家都知道頭等艙比經濟艙貴。其實經濟艙也是被分為不同的艙位,有些空間大一些的、位置好一些的艙位價格就貴。一般來說,便宜賣得快,賣完後就乘客就只能買其他價格貴一點的艙位了。」

她還表示,航空公司會根據實際情況來動態調整艙位價格,若現有價格賣不動,不排除主動降價的可能;反之,若航班較為火爆,亦會出現漲價的情況。

有平台人士建議,如果想要低價優惠購票,可以多關注平台上低價特價票頻道,勾選低價提示,一有特價票就會主動提醒。航司也會定期清理代理和佔座訂單,釋放機票,屆時入手才是有效撿漏。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年輕人動不動就將價格波動理解為「大數據殺熟」也意味著,經過多年發展的消費互聯網,「殺熟」的心理陰影已深植用戶體驗,相關行業仍需要不斷規範,演算法解釋權和消費者知情權需要進一步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