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向「新」行:這隻來自新昌的靈巧手 正解鎖智能生活新場景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陳雷 通訊員 潘潤文

開年以來,人形機器人以更加靈動的姿態「跑」進大眾視野,從端水、跳舞到送快遞,愈加豐富的應用場景,勾勒出人類未來生活的智慧圖景。

作為具身智能的物理載體,人形機器人要實現真正的「擬人化」,不僅需要智慧大腦,更依賴一雙能精密抓取、精準感知的靈巧雙手。一雙執行指令的機械手能夠實現哪些操作?在浙江新昌,由浙江靈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首款量產靈巧手dexhand021,正叩開我們對於未來生活的想像之門。

切菜、維修設備、操刀手術……當這些需要人類精細操作的動作被一隻仿生機械手完美復刻,這並非影視劇里的科幻場景,而是靈巧手dexhand021的日常演示。

「你可以將手放在鏡頭前做動作,它能通過攝像頭實時捕捉動態,復現人類手掌的細微動作。」站在靈巧智能一樓的展廳里,該公司生產運營總監朱玉茅向記者科普著這隻靈巧手的「魔力」:人類的手可以做出33種不同的抓握動作,而這隻重約1公斤(約兩瓶水重量)的「手」可實現32個,從輕輕拿起一枚硬幣到用力握住一個籃球,從精準地操作微小零件到靈活地完成複雜編織任務,靈巧手都能輕鬆應對,此外,它還可以根據感知的物體形狀、大小和材質,自動調整抓握力度和姿勢。

朱玉茅演示靈巧手動作 記者 陳雷 攝

「要將這麼多零部件集合進一隻1公斤的『手』中,其難度可以想像。」朱玉茅說,做到如此靈活而智能,僅眼前這隻量產版的「手」,就經過10來次迭代升級,而展示台上陳列的原理版、概念版、量產版、三指版、專業版等多代樣機,則更加具體地詮釋著這隻靈巧手的智能「進化」之路。

「這個原理版就是我們推出的初代靈巧手,可以看到內部構造非常複雜。」順著朱玉茅手指的方向看去,一隻拆掉外殼、泛著銀光的機械手出現在記者視線里,由各個金屬部件構成的手部模型上,紅、白、黑等多色線交織,通過模擬人手的肌腱結構來拉動手部動作。

朱玉茅輕輕拉動著手掌至手指的一根黑色腱繩告訴記者,這是牽動靈巧手運動的關鍵,也是團隊在研發上的核心技術突破。面對這根拉動手指動作的關鍵腱繩,研發團隊耗時數月測試了100多種材料,才精確鎖定用材,在此基礎上,如今的靈巧手實現了力量傳導與靈活度的完美平衡。

原理版和概念版靈巧手 記者 陳雷 攝

落地到實際應用,靈巧手能為人類生活帶來哪些驚喜?透過朱玉茅的描繪,一塊塊未來生活拼圖逐漸清晰:藉助具身智能載體,靈巧手既可完成取送物品、打掃衛生等日常生活操作,又能在醫療領域作為手術輔助工具減輕醫護負擔,還能在工業領域進行微小零部件的精密裝配……去年底,靈巧智能還打通了腦機介面鏈路,將服務場景拓展到漸凍人護理、殘障人士輔助、養老等領域。「科技發展既要向新,也要向善,靈巧手更宏大的藍圖在於融入具身智能生態,通過與智能機器人、腦機介面的深度融合,服務於人類需求。」在朱玉茅看來,當靈巧手真正變得更加靈活,人機協作將邁向新階段。

靈巧手抓起桃子 記者 陳雷 攝

得益於技術邊界和應用場景的拓展,這家成立於2024年1月的初創企業正以驚人速度鋪開產業化版圖。去年落戶紹興新昌後,靈巧智能僅用10個月時間就完成了靈巧手從概念驗證到量產交付進程,並逐步開發出應用於特種作業領域的三指版等版本。目前,靈巧智能與本地企業合資成立的浙江靈捷機器人零部件有限公司已建成月產2000隻靈巧手的中試線,為市場供應提供保障。

朱玉茅透露,公司採用「急穩結合」策略,初期快速驗證技術可行性,後期巧妙嫁接新昌深厚的精密加工產業「基因」實現規模化量產,既降低了產品成本,也加快了產品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的速度。

當前,隨著人形機器人加速跑進量產元年,作為執行終端的靈巧手市場需求也迎來快速增長。全球市場研究顯示,未來5年內,靈巧手的潛在市場規模有望突破1000億元大關,這讓朱玉茅充滿信心,「機器人最終需要手作為末端來服務人類,我們認為靈巧手需求非常大。」當又一批靈巧手從生產線走向人類生活,它們將要書寫的不僅是智慧未來,更是一個個關於技術溫度的故事。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