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理想汽車產品線負責人湯靖在其個人微博上發布了一條引人深思的內容。他先是感慨道:「為啥我們連驅動電機裡面的碳化硅都自研自產,還有人在問,你生產線是不是自研的,要是生產線不是自研的,是不是這驅動電機算不算自研還要打個問號啊。」
從這番話中,不難聽出他對理想汽車在技術自研上所付出努力的強調,以及對外界質疑的些許無奈。緊接著,他話鋒一轉,「但我看其他家把別人的電池,底盤啥的拿過來起個山海經,北歐神話,希臘神話的名字就算自己技術的突破,好像沒人質疑啊.... 是因為我們不會起名字嗎?」此言論一出,瞬間在網路上掀起波瀾,網友們紛紛猜測他所指的對象。
僅僅兩天後,也就是2月25日,湯靖再次在微博發文,繼續圍繞技術起名這一話題展開。他自嘲道:「我們的確不太會取名字,之前取個魔毯空氣懸掛,都被人說雞賊好多年… 早知道起個啥『龍騰』或者『虎躍』空氣懸掛不知道會不會好一點。」並且還堅定地表示,「那種起個奇奇怪怪名字的『偉大』,就讓他們『偉大』下去,但這絕對不是我們….. 是不是自己研發的?相信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桿秤。總之,從我個人而言,我覺得我如果把供應商的成果起個名字說成自己的,我覺得是一個很丟人的事情,對不起合作夥伴的努力。」
從他的連續發聲中,能明顯感受到他對於技術命名與技術實質之間關係的關注,以及對某些車企行為的不滿 。
華為「躺槍」:鴻蒙智行技術命名被指
把目光聚焦到華為這邊,在2月20日的鴻蒙智行尊界技術發布會上,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站在舞台中央,自信滿滿地向世界宣布尊界S800將搭載多項「自主智能」核心科技。其中,首發的途靈龍行平台格外引人注目,它獨創全域融合架構,通過全維融合感知,能夠實時構建高精度道路空間模型,解析度相較於以往提升了100倍,還實現了革命性域控性能提升,為用戶帶來超機動、超安全、超舒適、超靈活的頂級體驗。
同時發布的還有天使座主動安全防護系統,該系統憑藉著 4 個激光雷達、11 個攝像頭、3 個分散式毫米波雷達等一系列先進感測器,實現了全向、雨霧塵天氣、前後夾擊、負向/懸空、極限碰撞等全方位的防護。
除此之外,升級的鴻蒙ALPS座艙2.0打造了更舒適智能的座艙環境,通過雙層流空氣循環系統及創新吸附降解材料,可感知異味、細菌病毒、有害氣體等,並進行自主凈化、主動消毒、主動防化,還配備雙負氧離子系統,打造森林級座艙環境;
華為車語系統2.0通過燈光、智駕、星閃全域融合,實現自主智能照明、精準遮蔽,創新動態光毯,自主行車指引;華為巨鯨電池2.0則提升了電池能量密度與續航能力,為尊界S800增程版配備800伏高壓6C電池包,支持6C充電倍率,純電版也有相應的高能量密度電池配置。
然而,這些技術的命名卻引發了一場意想不到的風波。網友們在驚嘆於華為技術創新的同時,也注意到了這些名字的獨特之處,途靈龍行平台、天使座主動安全防護系統等名稱被不少網友調侃為是從《山海經》中獲取的靈感,這種充滿神話色彩的命名方式與湯靖所提到的「把別人的電池,底盤啥的拿過來起個山海經,北歐神話,希臘神話的名字就算自己技術的突破」高度吻合,也難怪會被眾多網友解讀為湯靖言論的暗諷對象,一時間,網路上關於此事的討論熱度持續攀升,大家都在等待著雙方的進一步回應。
輿論反響:網友熱議與各方觀點碰撞
當湯靖的言論被解讀為暗諷華為後,社交媒體瞬間炸開了鍋,網友們紛紛各抒己見,在網路上掀起了一場激烈的討論風暴。
一部分網友站在了理想高管湯靖這一邊,他們對湯靖的觀點表示認同,認為技術命名應當與實際研發情況緊密掛鉤,不能僅僅依靠一些華麗、富有想像力的名字來誇大技術成果。在他們看來,企業在技術研發上必須要秉持誠實、嚴謹的態度,否則就是對消費者的一種欺騙。一位網友在相關新聞下評論道:「技術可不是靠名字就能變強的,把供應商的成果包裝一下就說是自己的突破,這實在是不地道,理想高管這話算是說出了大家的心聲。」還有網友指出,在如今競爭激烈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技術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是消費者最為關注的,企業應該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技術實力上,而不是在命名上玩花樣。
然而,另一部分網友則堅定地維護華為,他們對華為的技術實力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反駁了理想高管暗諷的說法。這些網友認為,華為在通信、智能汽車等領域的技術研發投入巨大,所取得的技術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他們強調,華為對技術的命名只是一種品牌敘事和文化表達,旨在為消費者傳遞一種獨特的品牌形象和技術理念,不能因為名字就否定華為在技術研發上的努力和成就。
一位華為的粉絲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表示:「華為的技術實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從麒麟晶元到鴻蒙系統,哪一項不是華為自主研發的成果?這些技術的命名不過是錦上添花,是華為獨特的品牌文化體現,不應該被惡意解讀。」
這場輿論的熱烈討論,不僅反映了網友們對新能源汽車行業技術發展的關注,也讓人們更加深入地思考了技術命名與技術實質之間的關係,以及企業在技術研發和品牌推廣中應秉持的態度 。
背後的行業暗潮:競爭與合作的複雜關係
理想汽車高管疑似暗諷華為這一事件,絕非偶然,它的背後實則是智能汽車領域日益激烈的競爭格局。在當下的智能汽車市場中,理想汽車和華為都有著各自獨特的發展路徑和市場定位。理想汽車自成立以來,始終專註於智能電動汽車的研發、生產與銷售,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在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軟體層面實現了較高程度的自研,逐漸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嶄露頭角。
華為則憑藉其在通信、晶元、人工智慧等領域的深厚技術積累,強勢進軍智能汽車領域。華為採取的是與車企合作的模式,通過提供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助力車企實現智能化升級,其鴻蒙智行生態便是這一合作模式的重要成果。華為致力於將自身的技術優勢融入到汽車的各個環節,從智能座艙的鴻蒙系統,到智能駕駛的感測器與演算法,再到車聯網的通信技術,華為的技術幾乎貫穿了智能汽車的全產業鏈。
這種不同的發展路徑,使得雙方在市場競爭中產生了一定的矛盾。在技術自研與合作方面,理想汽車強調垂直自研,試圖通過自主掌控核心技術,實現技術的快速迭代和產品的差異化競爭。然而,華為的生態整合模式,通過與多家車企合作,將自身技術快速推廣應用,這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理想汽車等強調自研車企的市場空間。
在品牌競爭方面,理想汽車和華為都在努力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爭奪消費者的認可和市場份額。理想汽車以其簡潔大氣的產品設計、舒適的駕乘體驗和穩定的性能,在消費者心中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而華為憑藉其在通信領域的強大品牌影響力,以及在智能汽車領域的技術創新,使得鴻蒙智行品牌迅速獲得了消費者的關注和認可。華為的品牌號召力,吸引了大量消費者選擇搭載華為技術的車型,這對理想汽車的市場份額構成了直接的挑戰 。
儘管雙方存在競爭,但在智能汽車行業的大背景下,合作的需求也同樣存在。智能汽車的發展涉及到眾多領域和技術,無論是理想汽車還是華為,都難以憑藉一己之力完成所有技術的研發和創新。
未來展望:技術實力才是核心競爭力
理想汽車高管疑似暗諷華為這一事件,猶如一顆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汽車行業激起了層層漣漪。但在這場關於技術命名與技術實質的討論背後,我們更應關注的是汽車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對於理想汽車而言,其在驅動電機碳化硅等技術上的自研自產,體現了其在技術研發上的努力和決心。未來,理想汽車應繼續堅持技術創新,加大研發投入,不斷提升自身在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領域的技術水平,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更智能的汽車產品。
華為在智能汽車領域的技術創新同樣值得肯定,其在通信、晶元、人工智慧等領域的技術積累,為智能汽車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華為應繼續發揮自身技術優勢,加強與車企的合作,不斷完善鴻蒙智行生態,推動智能汽車技術的普及和應用。
在競爭激烈的汽車市場中,企業應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技術研發和產品質量提升上,而不是陷入無端的輿論爭議。只有通過技術創新和產品優化,才能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推動汽車行業向更高水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