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下「接回令」:兩位宇航員成「政績工程」,難挽回衰落形象

文/熊貓俠

這兩名宇航員於2024年6月5日搭乘波音星際客機」前往國際空間站,原計劃6月14日返航,但因飛船推進器故障、氦氣泄漏等問題,返航時間一再推遲。

目前,SpaceX「龍」飛船已成功對接國際空間站,兩名宇航員預計將於2025年2月返回地球。航天專家指出,特朗普此舉旨在將SpaceX的救援行動包裝為「美國優先」的政治勝利,同時打擊民主黨支持的波音公司

瘦脫相了

波音「星際客機」的技術困境

波音「星際客機」在首次載人試飛任務中暴露出系統性技術短板,諸多問題導致兩名宇航員滯留國際空間站超過9個月。

這些問題包括:

1. 推進器故障:飛船的4台RS-88推進器中,2台因氧化劑閥門卡死完全失效。波音承認,閥門材料未通過太空極端溫差測試(-157℃至121℃循環),導致金屬膨脹係數失配。

2. 氦氣泄漏:飛船氦氣加壓系統發生4處泄漏點,供應商Aerojet Rocketdyne提供的鈦合金管路存在焊接瑕疵。波音為壓縮成本,未按NASA要求進行100%X光探傷檢測,僅抽檢30%。

3. 備用系統局限:備用氦氣罐容量僅為主系統的40%,且因管路布局問題無法有效補充泄漏。工程師試圖啟用「氦氣回收模式」,但飛船計算機系統因軟體衝突多次死機。

4. 軟體漏洞:在國際空間站對接期間,飛船因軟體漏洞誤觸「緊急脫離程序」,險些釀成碰撞事故。

NASA的妥協與波音的困境

為維持「雙供應商」戰略,NASA在驗收「星際客機」時放寬了33項安全標準,包括允許波音使用未經太空驗證的鋁合金閥門。2024年9月,出於安全考慮,NASA和波音被迫宣布「星際客機」空艙返航。此後,波音載人航天部門裁員30%,其與NASA簽訂的6次國際空間站任務合約被單方面暫停。

NASA的商業載人計劃原定為波音與SpaceX的「雙供應商戰略」,因為扶不起的波音,該計劃已實質宣告失敗。

SpaceX的救援與技術優勢

在波音難扛大旗的背景下,美國除了SpaceX ,已經沒有更好的選擇了。SpaceX的「龍」飛船有一定的技術優勢,首先它搭載18台Draco推進器(波音僅4台),即使12台失效仍可安全返航。此外,「龍」飛船還配備了AI應急系統和自愈式密封技術,氦氣管路採用3D列印蜂窩結構,泄漏時可自動膨脹填補裂縫。

根據美國媒體透露,馬斯克為了滿足特朗普的「政治時效」,SpaceX已提前啟用尚未驗證過的「快速返回模式」,將返航時間從24小時壓縮至8小時,但需宇航員承受12G過載(正常為4G)。如果消息屬實,馬斯克作為一個生意人,用NASA的宇航員測試自家尚未驗證的技術,一旦出了事,兩位宇航員算「工傷」,不出事的話,自己名利雙收,果然好盤算!

美國航天的深層矛盾

儘管SpaceX成功接回宇航員,但美國航天的根本矛盾仍未解決。商業利益與國家利益難以平衡,波音等老牌巨頭與SpaceX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

波音正在通過遊說團體推動國會通過《商業航天保護法案》,要求NASA未來採購中「傳統承包商優先」。這種內部博弈可能進一步削弱美國在航天領域的競爭力。美國航天領域的新舊勢力,已超越國家利益,正在進行一場沒有硝煙的博弈戰!

中國航天的穩步發展

「星際客機」事件並非偶然,美國已展現出其在載人航天領域的系統性衰退!2024年1月18日,「游隼」月球著陸器因推進劑泄漏墜毀,美國發射探測器尚且不能成功,更不用說載人登月了!果不其然,2024年12月5日,美國再次推遲了載人登月的時間!

與美國航天的動蕩相比,中國航天以「長征-天宮-嫦娥」三位一體體系穩步推進。中國「神舟」飛船不僅安全可靠,對接效率也更高。例如,神舟十八號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僅用6.5小時就成功與天和核心艙完成對接。

此外,中國在重型運載火箭領域也取得了顯著進展,長征九號火箭的運載能力與SpaceX的Starship近似,預計2028年首飛。

結語

美國航天領域的內部分歧和技術困境,使其在全球航天競爭中逐漸失去優勢。而中國航天的穩步發展,正逐漸改變全球航天格局。美國若不能重構技術創新生態,恐將徹底失去「太空領導者」的王冠。

與此同時,中國航天的持續創新和應用成果,正為全球航天事業貢獻新的力量。


參考文獻:

https://news.cctv.com/2025/01/29/ARTIXDqbhvh3V3t7yfnX9TcA250129.shtml

https://sputniknews.cn/20250129/1063871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