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支付寶「握手」、B站拼多多「言和」預示著什麼?

【藍科技觀察】「如果你不能戰勝他們,你就加入到他們之中去。」這是美國原通用汽車公司董事長約翰·史密斯提出的一條策略性原則。大意是說,商場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近日,繼淘寶內測放開微信支付登上微博熱搜後,互聯網上也傳來了b站與拼多多互通的消息。

有媒體記者親測發現,在b站手機端首頁,點擊某一帶有「創作推廣」標識的視頻小卡後,並沒有播放視頻,而是直接跳轉至拼多多app。這也意味著,b站用戶在b站被up主「種草」後,可以十分方便快捷地到拼多多下單購物。

不同的互聯網平台之間逐漸推倒「城牆」、開始合作,是否真的預示著,互聯網巨頭之間互聯互通的春天到了呢?業內普遍解讀為,這或許是商業利益驅動的結果,答案恐怕沒有那麼簡單。

從前端到後端,平台「互聯互通」已成大勢所趨

眾所周知,以支付寶、微信支付為代表的支付類產品,是互聯網平台的「基礎設施」,不同互聯網平台實現支付互通,也是各大平台走向「開放」的第一步。

實際上,早在2021年9月,在國家反壟斷風聲正緊之時,阿里巴巴旗下多個app已接入微信支付,例如餓了么、優酷、大麥、考拉海購、書旗等。此外,也陸續有消息稱,淘特、閑魚、盒馬等app也已經申請接入微信支付,正在等待審核。

據了解,實現監管領域的互聯互通,也是監管層一直以來的要求。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19年9月,央行發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就明確提出,推動條碼支付互聯互通,研究制定條碼支付互聯互通技術標準,統一條碼支付編碼規則、構建條碼支付互聯互通技術體系,打通條碼支付服務壁壘,實現不同app和商戶條碼標識互認互掃。

不過,互聯網平台之間實現支付互通,只是互聯網企業跨平台發展的冰山一角。例如,自阿里旗下多個app正式接入微信支付之後,微信也於2021年11月29日,發布了《關於〈微信外部鏈接內容管理規範〉的更新聲明》,公布在監管部門指導下進一步的互聯互通方案:點對點聊天場景中將可直接訪問外部鏈接,並將在群聊場景試行開放電商類外部鏈接直接訪問功能。後續計劃開發自主選擇模式,為用戶提供外鏈管理功能。

這也意味著,原本「老死不相往來」的阿里巴巴、騰訊開始彼此「放下芥蒂」,在前端頁面訪問等方面,逐步實現互聯互通了。

無獨有偶,除了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企業外,唯品會、小紅書、知乎等互聯網第二陣營的平台,也逐漸與其他平台合作,向「互通互聯」靠近。

甚至這些平台之間的合作,已經不再局限於網站、app等前端頁面的跳轉操作,而是打破了後端的物流、供應鏈等的邊界。

由此可見,不同互聯網平台之間從支付打通到「跨平台」的操作體驗升級,再到後端物流供應鏈資源的互通有無,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

巨頭「互聯互通」,既是「無奈」也是必然

彼此開放的背後原因,也是互聯網行業的發展逐漸由增量市場的爭奪戰,轉向了對存量市場的相互博弈。

因此,各大互聯網平台的增長路徑,除了挖掘僅剩的少數「增量用戶」外,也只剩下通過與其他互聯網平台合作,「共享」彼此的存量用戶資源。

背後,既有各大互聯網平台的「無奈」,也有各大企業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維持平台增長的必然選擇。

首先,國家反壟斷的大潮勢不可當,互聯網巨頭也難以與趨勢為敵。通過互聯網行業的發展趨勢不難看出,無論是過去引發熱議的「供應商二選一」、「商家入駐平台二選一」,還是不同平台為用戶的跨平台操作,設置「重重障礙」,都是在互聯網行業由自由競爭發展到一定程度,進行平台自我保護的結果,而平台之間的矛盾紛爭升級,也因此而來。

例如,早在2021年2月初,短視頻平台抖音就向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正式提交訴狀,起訴騰訊壟斷。位元組跳動旗下抖音方面主張,騰訊通過微信和qq限制用戶分享來自抖音的內容,構成了《反壟斷法》所禁止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競爭的壟斷行為」。抖音要求法院判令騰訊立即停止這一行為,並賠償抖音經濟損失及合理費用9000萬元。

除此以外,自從2020年底公布了《關於平台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後,各大互聯網平台也不得不開始自查自糾,並逐步擁抱時代大趨勢。

實際上,上文提及的多起不同平台之間的互通互聯,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發生的。

其次,互聯網存量市場時代的來臨,各大平台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不同平台相互尋找「同類項」,找對自己的盟友,也是其維持市場地位的重要手段。

而在電商平台、社交媒體等細分賽道,往往是行業第二或者第三的玩家,聯合實力相當的玩家,與行業第一的壟斷地位相抗衡,以維持自己的市場地位,或許通過優勢互補,低成本完成服務閉環,從而弱化彼此之間的競爭關係。

由此可見,互聯網巨頭之間實現全面互通互聯,既是國家反壟斷監管層面的趨勢,也是各大平台謀求可持續發展,提升自身平台的競爭力、抵禦競爭風險的必然選擇。

互聯互通是把雙刃劍,但依然有想像空間

雖然互聯互通已是大勢所趨,但不同平台之間實現互聯互通,也會帶來負面影響。

例如,對於平台而言,多平台「兼容」無疑需要更強的技術適配能力、人力與資金投入,對於企業的盈利能力,也必然會帶來挑戰。

而對於用戶而言,則會因為平台的第三方入口太多,跳轉過於頻繁,而影響使用體驗。不同平台之間實現互聯互通,也會在平台用戶在跳轉第三方平台後,給用戶帶來商品交易、售後服務等不可控的風險。

實際上,儘管互聯網各大平台的定位不盡相同,但是最終的走向似乎都「殊途同歸」。正如一些網友調侃:互聯網的盡頭是「電商」。這也是互聯網平台謀求商業化、可持續發展的必然。

由此也導致了,不同平台之間的合作,或許有一定的期限,正如小紅書、抖音在發展初期,也支持鏈接到淘寶、天貓店鋪,但是隨著其不斷發展壯大,內部形成閉環也成為構建商業護城河的必然選擇。由此可見,不同定位的互聯網平台之間,合作空間依然十分有限。

互聯網平台之間互聯互通這條路,從技術上是可行的,但從各自利益出發,仍然道阻且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