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歐洲「擺正」的電動汽車

「全球推行汽車電動化是一種趨勢,但此時卻不是所有市場都能適用。」

近日,有外媒報道梅賽德斯-賓士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康林松(Ola Källenius)在公布企業年度業績後表示,賓士的電動化將在原有基礎上推遲五年。到2030年時,賓士的電動汽車銷售佔比將達到50%。

作為全球豪華汽車製造商之一,賓士突然在電動化發展上進行「急剎車」,這著實令行業震驚。因為按照賓士的電動化目標,其規劃在2025年電動車銷量佔比達到一半,且所有新推出的汽車都將只採用純電動設計,直到2030年實現完全電動化。

如今賓士在2025年關鍵節點到來之前,宣布放棄了原定規劃,同時康林松還向投資者公布了未來十年的產品規劃,重新加速發力傳統車型,持續更新、生產傳統內燃機車型,保持戰略聚焦、戰術靈活。

賓士態度發生快速轉變,背後的關鍵原因是什麼?

在幾年中,不得不承認賓士的電動化動作十分積極。早在2020年就提出「電動為先」的戰略方向;2021年發布「全面電動」戰略,加速向新能源時代邁進;2023年更是在中國提速「全面電動」轉型。因此,在產品、技術、戰略的快速布局下,2023年全年,梅賽德斯-賓士公司累計賣出了24萬輛純電動汽車。

即便賓士的電動汽車整體規模不斷擴大,在中國的純電車型實現了年度交付同比增幅超過 100%,但賓士方面仍認為當前電動汽車市場的實際需求無法跟上,尤其在去年第四季度中,由於電動化領域的大量投入,使得營業利潤和凈利潤都有所下滑。

追其根本,主要原因在於當前電動汽車市場需求無法跟上產能和技術投資的步伐。就算是歐美這樣的汽車主要市場,新能源汽車消費也無法達到中國這般活躍,但僅靠中國帶動車企的電動汽車發展,對於非中國汽車品牌而言是極富挑戰性的。

歐洲的電動汽車市場發展究竟如何?事實上,在過去的幾年中,歐洲方面積極加速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推廣,也對此發布了一系列的發展目標,如到2030年讓3000萬輛電動汽車上路;自2035年起,歐盟27國範圍內將停售新的燃油車,全面進入電動化時代……

那時歐盟方面對新能源汽車是充滿信心的,但不得不說整個過程是非常不如意的。此前歐洲多個國家為了推廣電動汽車,加強補能等基礎建設,頒布多項電動汽車補貼。出乎意料的是,在2023年底時,德國正式宣布電動汽車補貼將終止,這對大眾、寶馬等汽車品牌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打擊。與此同時,法國也在收緊對電動汽車的補貼,限制對歐洲製造電動汽車的部分補貼。

一方面是電動汽車補貼的取消,讓消費市場的進程有所減緩,另一方面,從汽車製造商的角度來說,他們的電動汽車產品在短期內無法與高性價比的中國電動汽車相對抗,成本壓縮的困難讓跨國車企的電動化之路異常艱難。

在過去的2023年中,隨著「價格戰」在中國汽車市場接連不斷的開啟,新能源汽車產品的價格逐漸走低,且在新上市的產品車型中,低價格、高配置等都是車型的重要賣點,這樣的大趨勢對歐洲本土的汽車製造商構成了極大的挑戰。

低價格、低銷量的大環境,很可能讓處在其中的汽車企業在競爭的同時將面臨嚴峻的利潤挑戰,畢竟對於這些車企而言,他們的燃油車供應鏈與電動汽車供應鏈彼此獨立,發展電動汽車必須依賴外部供應商的歐洲車企從供應商那裡壓縮成本的空間是極為有限的,完全無法與中國車企垂直整合的產業鏈相媲美。

所以,這就很容易造成歐洲的汽車製造商向電動汽車轉型的速度低於預期,甚至讓他們陷入雙重供應鏈的困境。

如今,儘管電動汽車正在成為主流,但在利潤以及其他因素的壓力之下,主流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接受程度不及預期,銷量增速放緩的跡象越來越明顯,尤其在歐洲市場當中,1月份的純電動汽車銷量較去年 12 月下降了42.3%。

反應到汽車製造商身上,諸如賓士、大眾、雷諾等企業也不得不因此調整他們在電動汽車領域的策略和投資計劃。除了賓士將在未來十年繼續更新傳統車型外,雷諾、Stellantis也強調削減電動汽車成本方面的努力,大眾也宣布將暫緩第四家電動汽車電池工廠的選址工作。

而在此前,梅賽德斯-賓士的首席財務官Harald Wilhelm就表示預測,電動汽車需求減弱、價格競爭激烈,使得市場成為一個「相當殘酷的領域」。

當前新能源汽車正處於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特別是對於歐洲市場來說,目前進入了一個「平台期」。此時市場缺乏對電動汽車車型的高額補貼,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價格敏感度進一步提升,以及電動車的成本無法實現大幅度壓縮,都是阻礙電動汽車大規模發展的重要因素。

對此,康松林在去年年底就發表看法表示,歐洲的電動汽車市場發展已經較為成熟,但到2030年時,純電動車型可能仍不會佔據主導地位。畢竟當前歐洲純電汽車的銷量佔比僅為11%。

相比新能源汽車在中國市場,2023年的滲透率已經超出30%。然而在中國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背後,有著長達十餘年的國補實施,中國新能源汽車從零開始,補貼對象從企業到工廠,再到產品車型等,配合在電池製造等關鍵領域的政策協調,如今讓中國新能源汽車走到了全球世界第一,2023年的新能源汽車銷量規模950萬輛。

不是任何一個國家都能像中國一樣讓新能源汽車快速且大規模的發展起來,在這個過程的背後,國家政策是其中的一個方面。還需要注意的是,要從市場需求出發,讓汽車消費者提升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從而引導汽車企業將主要力量過渡到新能源汽車領域當中。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興盛不是某一方面的發力,它是在政府、企業、消費者的共同努力下達成的。反過來看歐洲及其他國家,想要達到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水平還需要很長一段路要走,此時對於處在其中的跨國車企來說,他們需要有效平衡市場銷量和成本利潤方面的關係,同時也要通過創新技術、產品補貼等方式,吸引消費者,提升對新能源汽車的信心。

新能源汽車是汽車發展的主要趨勢,有效提升運營回報率是車企重視的。這意味著,未來歐美等市場和跨國車企仍要在市場中進行發展變革,只不過從當下來說,這場變革不如中國進行的成功,甚至來說是十分緩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