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變本加厲對小米提要求,動機引熱議:單方面薅羊毛

印度確實對付企業是一套一套的,把大陸企業這些年在本土的利潤都想辦法吐了出來。尤其是近年來在智能手機市場異軍突起,吸引了不少國際品牌爭相進入,比如oppovivo,小米,以及蘋果三星等,其中,小米憑藉其性價比優勢,在印度市場佔有率高達18%,獨佔鰲頭。然而,印度政府似乎並不滿足,近期對小米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動機引人熱議。

首先,印度政府要求降低智能手機零部件的進口關稅,表面看似為了發展本國零部件製造業,實則背後有三個真實目的。一是藉助他國資本發展本土產業,二是通過提高門檻限制外資企業,三是將利潤留在國內,可謂一石三鳥。而同樣遇到類似遭遇的還有台灣富士康,因為奔隨著蘋果產業鏈,不得不落地在印度,郭台銘也因此和庫克成了難兄難弟。

那麼,這些要求對小米產生了哪些影響呢?

小米公司在落款時間為2月6日的一封信中表示,希望印度政府考慮出台若干激勵措施並降低某些智能手機零部件的進口關稅。報道稱,這封信是小米對於印度信息技術部詢問如何進一步發展該國零部件製造業的回復。

小米印度公司總裁穆拉里什南在信中表示,印度需要採取「建立信任」的措施,鼓勵零部件供應商在當地開展業務。

小米的三個大影響:

其一,小米在印度市場的成本優勢或將減弱。原本依靠進口零部件降低成本的小米,若在印度設立製造工廠,意味著要在短時間內調整供應鏈,成本壓力不言而喻。其二,小米在印度的市場份額可能受到衝擊。在政策壓力下,其他競爭對手或許會趁機搶佔市場份額,讓小米陷入被動。其三,小米在印度的品牌形象受損。在印度政府嚴格審查的背景下,小米難免會被貼上「外資企業」的標籤,影響消費者對其品牌的信任。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在印度市場的成功,並非一蹴而就。從組裝智能手機,到使用本地生產的零部件,小米為印度擁有手機全產業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如今印度政府卻變本加厲,對小米提出種種要求,讓人不禁質疑:這是共贏,還是單方面的薅羊毛?

在數字遊戲背後,我們看到了印度政府的精明算計。一方面,藉助外資企業提升本國產業,另一方面,限制外資企業在本土市場的發展。這種做法,無疑讓人想起了那句話:「資本是貪婪的,但印度專業懲治貪婪的資本。」

印度,你們是否忘了,正是因為外資企業的進入,才讓你們的智能手機市場煥發了生機?如今,你們卻對小米等企業提出苛刻要求,這是真正的共贏,還是只為了讓本國利益最大化?在追求利益的道路上,請不要忘了,誠信和公平才是長遠發展的基石,否則,小米還能不能長久堅持在印度發展,也是一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