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科學城技術助力多個「首創」項目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趙語涵

「雙碳」戰略下,減碳已成為時代命題。近期,未來科學城又有多項降碳技術走向示範應用,成為國內國際「首創」。

近日,國家能源集團浙江公司寧海電廠萬噸級低壓吸附碳捕集項目工藝包在國家能源集團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簡稱低碳院)通過專家審查,標誌著國內首個燃煤電廠萬噸級低壓低能耗吸附碳捕集示範項目正式啟動。所謂碳捕集,指的是將煤、石油等化學燃料使用後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捕捉收集起來,並進行封存或利用,是當前利用化石燃料後減碳的一種重要手段。

此次項目的根源可追溯至2021年。彼時,國家能源集團科技創新項目「吸附法碳捕集關鍵技術開發及中試驗證」正式立項,由浙江公司寧海電廠與低碳院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團隊共同承擔技術攻關與示範任務。

項目的難點在哪裡?由於燃煤電廠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數量很大,所以如何把實驗室里研發的捕集技術工藝放大、如何規模化地製備碳捕集所需要的吸附材料,都是關鍵瓶頸問題。為此,項目組歷時3年完成了高容量碳基物理吸附材料與成型製備技術開發,提出了「低壓吸附—真空再生」低能耗碳捕集工藝,開展了小規模試驗系統性能驗證與工藝放大模擬研究,編製了萬噸級示範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工藝包。

隨著技術研究趨向成熟,該示範項目將依託浙江公司寧海電廠啟動建設,通過材料開發與工藝設計等多方面創新,有望將捕集工段能耗降低至每噸二氧化碳2.0吉焦以下,有望為能源行業末端減碳提供更加經濟可行的技術選擇。

據悉,吸附法碳捕集是低碳院重點開發的ccus前沿技術之一。明年,低碳院ccus團隊將在推動此次示範項目建設的同時,加速推進膜法碳捕集、二氧化碳電催化、碳封存安全監測等關鍵技術開發與工程示範。

除了碳捕集領域,電化學儲能系統也是未來科學城「能源谷」企業重點研發的方向之一。近期,由華能清潔能源研究院自主研發和承建的全球裝機容量最大單層站房式儲能電站——上都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配套儲能二三期工程實現全容量併網,該儲能項目成為接入華北電網第一座大規模儲能電站。

儲能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支撐技術之一,是平抑風光等新能源波動、降低大規模新能源接入對電網造成衝擊的重要手段。電化學儲能作為新型儲能領域的代表性技術路線,近年來其裝機規模呈爆髮式增長趨勢。傳統電化學儲能電站多採用預製艙布置路線,該技術路線具備設備運輸方便、工程建設流程簡單等優點,但同時面臨佔地面積大、艙體數量多、設備配置冗餘嚴重、熱管理損耗高、消防手段單一、運維友好性較差等問題。

在此背景下,站房式儲能技術路線逐漸受到關注。站房式儲能,即將電池系統等儲能核心設備放置在建築物內的儲能集成方式。此次上都配套儲能項目,通過單層站房式儲能系統布置方式,大幅提升儲能系統能量密度;利用集中供暖管網供熱技術分配火電廠餘熱,有效實現高效節能熱管理;首次配備華能自主知識產權的多層級消防系統,充分保障電池儲能系統安全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