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萬買油車還是電車?或許市場滲透率已經給出了答案

文/桃李

最近網上關於「20萬元買油車還是電車」的討論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而類似的話題近期已經出現過一次。在上個月剛過去的國慶節期間,新能源車和燃油車誰出行更方便就曾登上熱搜,央視網甚至專門創建了關於「你會選擇新能源汽車出遠門嗎」的投票,而其中近半數的投票者給出了否定答案。

事實上,買燃油車還是選擇新能源車,這幾乎是這幾年最具爭議性的話題,而直到現在,雙方的支持者仍各執一詞。一方面,燃油車雖然用車成本高,但是補能快,沒有續航焦慮,更「省心」;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則是在用車成本上更低,不用再為高漲的油價而發愁,更「省錢」。

而回到前面說的「20萬元買燃油車還是電車」這個問題,其實筆者更傾向於後者。

目前國內大部分的普通消費者的購車預算都集中在15萬元左右,能夠把預算提到20萬元以上,基本已經快夠到一些豪華車的門檻了,除了滿足代步需求以外,還希望能夠獲得舒適性以及面子上的滿足。

過去我們買20萬元左右的燃油車,主要集中於凱美瑞、雅閣、帕薩特這樣的合資車,他們也能夠滿足車主的需要。但如今,在新能源車時代,合資車的信仰已經被淡化,還值多少面子暫且不提,但論舒適性相比於新能源車可以說要差不少。

當20萬元的國產新能源車標配L2級輔助駕駛系統時,部分同價位的燃油車還在玩高低配選裝,智能化層面的差距十分明顯;其次,新能源車的車機系統流暢性以及功能性也更強,燃油車上的屏幕基本沒有存在感,甚至很多人更願意用手機導航,而新能源車除了能夠實現導航,車機功能也很豐富,聽歌、看電影都至少能算是最基本了。

這種體驗上的差距,對於目前追求高品質生活的年輕人而言,幾乎不存在考慮的餘地,加上智能輔助駕駛的出現,確實能夠讓車主的出行更加輕鬆,相當於從別的角度實現「省心」的目的。至於續航焦慮,目前新能源汽車除了純電車外,還有混動,而且大部分地區混動車型在大部分地區依舊享有特權。

即便是純電車跑長途,像國慶節這樣的情況也是少數,大部分情況下使用體驗都要優於燃油車。或許有人覺得這是筆者的一面之詞,但從近期的銷量數據來看,新能源汽車也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認可。

根據乘聯會此前的預測,10月份國內狹義乘用車市場零售量約為202萬輛,同比增長9.5%,其中新能源汽車零售量約為75萬輛,同比增長34.6%,遠高於市場整體水平,市場滲透率達到了37%。

雖然燃油車目前仍舊佔據市場主體地位,但這份數據能夠明顯的說明燃油車在走下坡路,而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勢頭可以說相當強勁,上個月包括比亞迪、吉利、長城以及眾多新勢力在內的國產品牌,其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都出現了明顯的增長情況。新能源「漲聲」一片也讓更多人覺得傳統燃油車快不行了。

根據長安汽車董事長朱榮華的預測,預計到2030年左右,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滲透率將達到70%以上,而目前長安汽車也做出了將要停產燃油車的決定,可以預見,未來以純電車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還將獲得更大的發揮空間。

而消費者所擔心的續航、補能、起火等一系列問題,筆者認為隨著行業技術的不斷進步,比如全固態電池逐漸的商業化落地,這些都將得到很好的解決。雖然電車誕生的時間很早,但過去一直沒有受到重視,如今已是大勢所趨,發展前景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寫在最後:

其實在賣燃油車還是新能源車這件事情上,目前很多消費者真正的顧慮還是集中於新能源汽車的政策存在太多不確定性,尤其是充電樁費用以後會不會漲,近期已經有不少地區傳出類似的消息,但筆者認為,用車成本低是新能源車最大的優勢,這一點大概率不會改變。

至於大家擔心的另一個問題——換電池的費用過高,筆者倒是覺得沒必要的過於擔心,都說「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近幾年的動力電池行業就是如此。不過,從今年以來,動力電池原材料的價格持續下跌,而業內人士也指出目前動力電池行業已經出現「供大於求」的現象,相信未來電池價格下跌也是遲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