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好消息:投入800多億!華為正式宣布,外媒:去美化正在加碼
華為,這家飽受全球關注的中國科技巨頭,在2023年上半年的財報中再次為世人帶來了驚喜。其研發投資居然達到了826.04億元!這一數字相較去年同期的790.63億元,呈現了穩健的增長趨勢。
但對於密切關注華為的人來說,這並不僅僅是一個數字。背後所蘊含的,是華為為了實現技術自主,擺脫對外部技術依賴的決心。尤其在近年與美國之間的技術戰中,這種堅定的研發決策顯得尤為重要。
華為的這一投入策略得到了外媒的廣泛關注,他們普遍認為:「華為的去美化策略正在加速。」毋庸置疑,近十年來,華為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已超過9773億元,這為公司打造了堅實的技術基石,並為未來的自主創新提供了充分的資源儲備。
與此同時,華為在人才戰略上也做出了新的布局。其宣布的「天才少年」計劃,不僅向全球徵召技術精英,更是提供了高達5倍的薪酬,再次證明了華為對於人才的高度重視和巨大投資。
而這家公司不止在人才和技術研發上獨樹一幟。華為Mate60系列手機的推出,打破了傳統的發布流程,選擇在發布前就開始銷售。這一獨特策略,不僅讓消費者為之驚嘆,更是引起了整個科技行業的廣泛關注。
與此同時,Mate 60系列手機的國產化程度又是一個亮點,備受矚目的麒麟晶元便是其中之一。它象徵著華為在晶元技術上的自主創新能力,同時也是華為去美化策略的有力證明。
縱觀華為2023年上半年的表現,其強大的研發實力,對人才的重視,以及產品策略的創新,均證明了這家公司正在全速前進,向著更高的科技巔峰邁進。而對於外界而言,華為的每一步,都值得關注和期待。
第二個好消息:《央視新聞》——我國量子科技步入發展「快車道」,多個方向進入國際前列
我國高瞻遠矚,力圖在前沿科技和產業轉型中搶佔先機。其中,被稱為「未來產業」的領域備受關注。這些領域都是在創新科技驅動下,雖處於萌芽或早期發展狀態,但預計將為未來的社會經濟騰飛帶來關鍵推動。
不同於已進入成熟期的傳統產業,未來產業有著更為革命性的特質和遠景,它們將為我國的整體經濟和社會進步注入全新的活力。
在多個前沿領域,如類腦智能、量子科技、基因工程、未來網路、深空深海探索及氫能源技術中,中國都有明確的發展目標。其中,量子科技特別顯眼,涵蓋了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等多個子領域。
量子,這一物理學的基礎概念,描述了自然界最微小的、基礎的粒子。隨著量子力學的深入研究,各種與量子相關的技術和應用相繼出現。在這其中,中國已成功開發出了一系列在全球範圍內都極具競爭力的量子計算機原型。
在傳統計算的基礎上,量子計算展現出了驚人的計算能力和速度。並且,中國不僅在量子計算方面領先,還在量子通信技術上展現了強大的實力。合肥,作為我國的一個重要科研城市,已成功建立了全國規模最大的量子加密通信網路,並在短時間內成功應用於多個領域。
除了上述領域,我國在量子精密測量領域也正在不斷地邁向國際前列,展示出卓越的研究成果和技術應用。
第三個好消息:《每日經濟新聞》——攻克核心技術!我國首台,正式投用!被譽為「皇冠上的明珠」
我國燃氣輪機技術再獲突破!距離深圳東南180公里的海面上,一台名為「太行7」的燃氣輪機轟鳴而起,標誌著我國首次完全自主研製的燃氣輪機在海上油氣平台的成功應用。
燃氣輪機,這被譽為海上油氣平台的「動力心臟」,在此之前,我國長時間依賴進口技術。但「太行7」改寫了這一歷史,不僅功率高達7兆瓦,啟動迅速,能效顯著,而且維護方便。在陸豐8-1中心平台,已有兩台這樣的「心臟」正在助力,與此同時,還搭配了先進的電網管理系統。
對於能源消費大戶——海上油氣平台,每度電的節省都與環保息息相關。「太行7」表現出色,1小時內的發電量就可滿足500個家庭一天的電力需求。與此對比鮮明的是,它相對於同等功率的燃油發電機組,每年可以減少約8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這項創新,背後是「太行」航空發動機技術的支撐,經過精心改進,轉化為7兆瓦級的燃氣輪機。其研發過程中,涉及眾多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標準的創新和突破。與此相關的經濟效益也將逐漸顯現。
在製造和運營過程中,相較於進口設備,「太行7」更具有成本優勢。
「太行7」的成功,是我國科技合作的典範。涉及到的合作夥伴從大型企業到高校、科研機構,從中游到下游,幾乎涵蓋了整個產業鏈,共同為這項技術的快速研發與應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四個好消息:《環球時報》——我國已建立「天空地深」一體化勘查技術,發現一大批萬噸至十萬噸級鈾礦床
在北京,一場創新而重要的盛會吸引了眾多目光:國際天然鈾產業發展論壇首次拉開帷幕。這次的聚會,以「全球合作,共創未來」為核心理念,匯聚了全球各大產鈾國家的權威人士,共同探討和規劃天然鈾產業的未來藍圖。
自然資源部唐正國在會上分享了演講,強調鈾作為核能的核心資源,在我國的開發與利用上還存在許多待突破的難題。他呼籲,加大投入,不僅在物質上,更在智慧和技術上,同時與國際夥伴攜手合作,共同推進鈾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與此同時,華中從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視角,提出了全球鈾資源的分布與需求存在的差異性,這無疑為各國之間的合作留下了廣闊的空間。他寄望於更多的技術交流與實地合作,為全球鈾產業注入更多的活力。
鄧戈,國家原子能機構的秘書長,以其獨特的角度,強調了核能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關鍵作用,鼓勵各方在多個層面上加強合作,以確保核能產業健康、快速的發展。
中國核工業的代表申彥鋒則分享了國內在鈾資源勘探和開發上的一些最新進展。他透露,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國在天然鈾開採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作為國際權威機構代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劉華則從更廣闊的視野為大家帶來了他的見解。他表示,中國已經在天然鈾產業中展現了強大的領導力,為全球鈾資源產業的交流與合作搭建了寶貴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