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卷」變「外卷」,車企為何扎堆出海建廠?

繼整車「出海熱」之後,中國品牌再次掀起了一波「建廠潮」。

近日,據馬新社報道,中國汽車製造商吉利計劃投資100億美元,將馬來西亞霹靂州丹戎馬林打造成該區域最大的「汽車城」。無獨有偶,廣汽、上汽、比亞迪等自主品牌也已加入海外建廠的隊伍。6月底,廣汽埃安宣布正式進軍泰國市場,將於今年內在泰國成立東南亞總部;7月初,上汽集團在海外業務溝通會上表示,正計劃在歐洲地區建立整車工廠,目前正在選址中;比亞迪也於近日宣布將在巴西設立由三座工廠組成的大型生產基地綜合體。

車企密集出海建廠,從側面反映出,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智能化、電動化方面取得技術上的先發優勢,中國車企已經不止於賣車,而是邁入了「研-產-銷」等價值鏈全面出海的新階段。在這個新階段,什麼是中國車企最大的競爭力?誰又能領銜增長?

出海銷量已「霸榜」,自主品牌為何熱衷海外建廠?

車企紛紛出海建廠,背後最主要的驅動力源自於近年來海外市場持續爆發的增長潛力,畢竟海外建廠主要一個衡量標準就是當地銷量是否支撐。這對那些在海外發展較快的企業而言,當前也的確是在海外建廠的好時機。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1-7月,汽車出口253.3萬輛,同比增長高達67.9%。可以預見,今年中國汽車出口數量將攀上一個新的高度。這其中,新能源車是出海的壓艙石。2023年1-7月,我國新能源車出口63.6萬輛,同比增長1.5倍。

汽車出海能取得這樣的成果,離不開前文提到的幾家自主品牌,最值得關注的當屬上汽與吉利。今年1-7月,上汽集團海外市場銷量達到63萬輛,同比增長31.6%。而上汽決定在歐洲建廠的主要原因在於,歐洲已成為上汽海外業務第一個20萬輛級的市場。

吉利也實現了逆勢大漲,今年1-7月累計出口銷量為141667輛,同比增長41%。此次吉利加碼布局馬來西亞市場的背後,就在於丹戎馬林正是寶騰汽車工廠所在地。從多年前,吉利牽手寶騰汽車成為「走進去」的典範,到目前,寶騰汽車銷量連續兩年在馬來西亞排名第一,已經出口到13個國家。

另外,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場的強勢崛起,必然會遭到當地市場的打壓。自主車企在海外建廠,就是在應對這種風險。一方面,海外建廠為當地政府帶去了稅收、創造了就業機會,必然能獲得當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對中國車企而言,這一方式不僅能讓當地經銷商和消費者快速對品牌樹立信心,進一步提升品牌在全球市場上的影響力,又能為企業降低物流等方面的成本、加速市場布局。

技術成出海「利刃」,誰將引領新格局?

目前,國內已有多家領先的廠商在海外重點市場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屬地化研發、生產、銷售中心,正從傳統貿易模式向海外事業發展模式轉型,其底氣來自於新能源技術構建起的國際競爭優勢。

近段時間引發熱議的大眾汽車斥資7億美元入股小鵬汽車,歸根到底圖的就是小鵬在電動車平台上的核心技術。前文提到的吉利自不必說,去年1月份,吉利正式與雷諾建立合作關係,將在韓國合作造車、推出高效、節能的燃油和智能混動車型,並計劃於2024年將上述產品投放海外市場。這其中,混合動力技術正是吉利的合作「籌碼」。

當年拿著技術來換中國市場的老牌車企,轉而向中國車企採購新能源技術,再一次印證了中國車企已經逐步轉變為技術出口方的事實,中國車企與世界汽車巨頭的競爭地位正發生歷史性易位。但行業普遍認為,要成為全球企業,除了技術領先,本土化是必經之路。而要達到一定的本土化率,就必須吸納全球化人才、建立全球化運作機制。也就是說,誰能從品牌、技術、文化等方面被真正接受,誰將引領出海新格局。

基於前瞻預判,今年7月,吉利再次與雷諾「聯姻」,共同創建一家新的合資公司,在全球範圍內研發、製造和供應先進的混合動力總成和高效的燃油動力總成。更為關鍵的是,新公司將在歐洲、亞洲和南美擁有五大研發中心和17家工廠,員工總數約19000人,以完備的本土化組織體系,讓中國汽車「出海」實現質的飛躍。

從目前來看,出口數據的「躍遷式」增長,讓今年註定是見證中國汽車出口再創輝煌的一年,也讓廠商更加堅定拓展海外市場的決心。以吉利為首的自主車企表現來看,以本土化思維的「走進去」正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正向驅動力,引領中國汽車出海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維度,這也將成為中國主流車企發展過程中的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