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大國外交往來,往往都會有標誌性的重大貿易事件。
而莫迪訪問美國後,特斯拉、美光等美企都說好好好,要到三哥家建廠,雖然目前大夥都光說不動,但印度自己倒是先鬧騰起來。
抱上美國的大腿後,莫迪覺得自己終於能支棱起來了,終於可以自建產業鏈、去中國化了,中企的投資申請遞交了435份申請,莫迪撕掉了157份,還有44份由中企自己先撤了;近期更是對小米、比亞迪們設下了千億級別的殺豬盤。
而印度不要的中國投資,那自有別人要,比如日前法國財政部長勒梅爾就曾抵達中國,給印度演示了一遍啥叫產業鏈轉移。
曾經美國用一份馬歇爾計劃重建了二戰後破敗的歐洲產業,也讓歐洲的產業鏈條姓了「美」,徹底將歐洲綁上了美國的戰車。
而在21世紀,為了幫助法國擺脫來自美國的掣肘,中國供應鏈也在法蘭西的大地上遍地開花。
近期,法國雷諾汽車集團發布了一份成績耀眼的半年財報,賣了113萬輛車,同比增長13%。在此之前,這家法國最大的車企,已連續四年一路直跌。
雷諾能起死回生,是因為推動了汽車電動化;而能推動電動化,是因為有中國產業鏈的鼎力支持。
在法國,中國動力電池巨頭遠景耗資20億歐元,設立超級電池廠。
中國汽車零部件設計製造公司敏實與雷諾合資生產電汽盒,每年產能達30萬套。
雷諾的拳頭產品「達亞契春天」,乾脆就在中國設計、研發、生產,雷諾提供資金,中國提供技術,成為了made in China。
勒梅爾這回訪華前也直接對媒體攤了牌:他來中國,是來向中國汽車產業求援的,希望中國能在法國設立更多的新工廠,幫助法國在新能源時代站穩腳跟。
碰巧的是,前陣子比亞迪還給印度提出了1份10億美元建廠計劃,但因為堅持保留核心技術,被莫迪政府當場拒絕——而轉頭印度不要的香餑餑,被法國欣然吞下。
在中國,勒梅爾參觀了比亞迪、參觀了多家汽車電池公司,這些都是馬克龍親自拍板的重點項目——在見證了雷諾的起死回生後,中國汽車企業已在法國暢行無阻。
經歷4天的訪華之旅,法國財長勒梅爾在中國收穫滿滿,在8月份滿載而歸,返回了法國。
在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後,法國已經成為了中國在歐洲重要的好夥伴,堅持要求歐洲戰略自主,拋棄政治偏見與中國合作。
英國在拆華為設備,德國在對中企收購晶元企業與港口的提案一審再牢,周邊鄰居都在反華,就法國主打一個叛逆,大批法國企業對中國敞開合作的大門,5G設備也拒絕拆除。
歐盟一再抗議法國「吃裡扒外」的行為,聲稱這會讓法國企業出現「商業機密泄露」,但馬克龍就全當沒!聽!見!
中法今年的首個貿易大單從馬克龍訪華時開始,中國200億美元訂購空客飛機,法國則200億人民幣買下了中國的LNG船。
中國的200億本來用來訂購美國波音,但現在則用來買法國空客;法國的200億本來是要去韓國大灑幣,但轉而去簽下中國LNG船。
買法國的飛機,就不會買美國的飛機,買巴西的大豆和鐵礦石,就會減少購買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同類商品。
中法兩國聯手,一點點調整貿易結構,建立全新的中資外企合作模式,努力擺脫美國的科技霸權、經濟霸權。
中國與法國的套路花樣百出,左右逢源的印度就玩不來。
莫迪有時實在掏不出太多籌碼與他國交換,印度除了IT與醫藥,似乎僅剩下了飛餅與印度神油,沒人能說出印度到底有啥國際企業。
印度與俄羅斯關係很好,因為他是蘇制武器的承包戶,蘇霍伊的提款機;印度與美國關係也很好,因為拜登需要他對抗中國,同時他還是洛克希德馬丁和波音公司的提款機。
難以佔據科技優勢,沒有完善產業鏈的印度,雖然有當棋手的心,但往往被人當成棋子。
拜登與莫迪在華盛頓你儂我儂,肉麻的話說個不停,彷彿為了對抗中國能付出一切。
但雙方一回頭,莫迪又開始給中國下了大批太陽能板訂單——這是印度人如今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