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開始前,煩請您點擊一下「關注」,既能討論分享,又能帶來不一樣的體驗感謝謝您的支持!
文|碎舟寒
編輯|碎舟寒
【前言】
富士康近幾年可謂是格外的「風光」,大舉美國的大旗緊跟腳步,這幾年他們開始逐漸地將在中國的產業轉移到其他的東南亞地區。
而其中印度就是他們十分關注的目標,因為之前印度為了吸引外資,可謂是賠本也要賺吆喝,為了拉攏外資,開出許多誘惑條件。
早在富士康來之前,就已經吸引了不少的外資前來,富士康就是看中了這一點,在當地建立了蘋果手機生產線以及配件工廠,還宣布在未來將會建立更多的產業。
然而令富士康沒想到的是,印度這片土地的水會這麼深,接連被印度當局當猴一樣戲耍,最後實在忍無可忍了,富士康直接宣布將退出和印度合作的價值1410億的企業。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富士康即便賠錢仍然選擇退出呢?
【富士康】
印度這個國家的可信度我覺得已經不能用低來形容了,簡直就是將那些外來的企業按在地上瘋狂地摩擦,完事後還要求別人進行賠償。
富士康並非是第一家,早在之前就有好幾個企業在印度建立好工廠之後,就被印度惡意修改條款,導致最後需要支付大筆的違約金。
就在前兩天富士康突然宣布:已經退出了與印度韋丹塔集團合資創建的半導體製造公司,這個消息一經放出可謂是震驚四座,要知道這可不是一個小項目。
這次兩家公司一起創建的企業為半導體合作,僅僅是前期的投資加起來就達到了1400億人民幣,如果說這個時候富士康退出,那麼就意味著這些可就要打水漂了啊。
在新聞發布會的現場,富士康僅僅是提出了將退出這幾次的合作項目,但是卻並沒有提出究竟是為了什麼。
其實不用他們說,很多人都已經猜出原因了,富士康是靠組裝手機以及零件而起家的,最後越做越大,早已經是我國內最大的蘋果手機生產商。
近幾年,他們一直想要向晶元領域進行擴展,為的就是能夠實現業務的多元化,誰能想到出師未捷身先死,竟然會毀在了印度身上。
不過如果要是說這其中誰的虧損最大,那毫無疑問是印度,為什麼這麼說呢?
富士康和印度的這次合作早在去年就已經浩浩蕩蕩地開始了,選的地方就在印度總理的老家,再加上這還是全球都十分具有爭議的半導體。
導致不少人覺得,印度在該領域崛起僅僅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而富士康之所以會毫不猶豫地就拿出真多錢來投資,或許就是想要拿到印度的一百億美元補貼。
畢竟富士康在美國就做過同樣的事情,當時在美國建廠,但是僅僅造了一個外殼,並沒有任何將要生產的跡象,而富士康等的就是美國的補貼下來。
有了這個前車之鑒,印度豈會讓別人將他們給算計了?於是就當富士康向印度政府請示要補貼的時候。
卻被告知這個納米晶元廠一直沒有達到印度政府的標準,而且還給出了一個合理的理由:這家合資的公司在成立之後的7個月的時間裡面,並沒有獲得任何的製造技術許可,同時在線下也沒有開展活動,似乎有著騙保的可能性。
並且還要求企業在達到標準之後重新申請,言外之意就是只有他們將這項納米技術研發出來之後,補貼才會緊隨其後。
但是這一次富士康卻並非是真的想要騙保,因為在之前就已經獲得了歐洲晶元商「意法半導體」的技術許可。
沒想到的是印度政府非要橫插一腳,想要強行將這家公司在合資企業裡面持股,也就是想將這家「意法半導體」拉到一個船上,為的就是以後能夠得到更多的技術支持。
可是人家不樂意呀,合作要的就是雙方你情我願,總不能強行將人家拉過來吧,就這樣談判進入了僵局,這也是為什麼富士康一直沒有得到技術支持的原因。
這下好了,富士康不幹了,想讓馬兒跑又不給吃草,這放在誰身上也頂不住啊,為了防止後續資金繼續往裡砸錢而且還真不見底,於是富士康決定及時止損。
原本是想從富士康身上多壓榨出來一些價值,沒想到人家到最後直接跑路了,這可讓印度有些不知所措。
這一次還真不能怪富士康選擇退出,主要就是因為印度政府的一些條件,看似誘惑人,實則都是暗藏玄機的。
【印度的補貼計劃】
早在2021年印度自己提出了至少會拿出100億美元的補貼來用在半導體製造商中,並且還大放言辭地表示將在2026年自己的半導體市場價值將推高到630億美元。
看似是吸引外資前來的大好事,但是如果要是看看之前幾家公司的遭遇就知道,這印度就是一個坑。
首先想要拿到這個補貼需要一定的門檻,工廠的規模、投資的環境、製造工藝技術等等都要按照最好的來。
但印度在晶元方面幾乎就是一個小白玩家,國內的晶元設計、材料以及製造設備可以用一個「無」來概括。
明明自身啥也沒有,卻要求所有的外資企業都要達到標準,這也導致不少被騙過來的企業不得不宣布失敗。
這次的富士康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不過他們還算好的,沒有繼續往裡面投資錢直接選擇了退出。
看到這件事,不少人又想起來之前被印度當豬宰的那幾個企業了,其中不乏美國和中國的企業。
【待宰的羔羊】
「印度是一個潛力股」,這是不少企業在最開始給他們定型的標籤,畢竟印度一直以來都是向我國看齊,不管是人口還是政策方面。
而我國目前已經處於一種飽和式態,所以不少人將目光看向有著很大人口紅利的印度,準備在那裡大放光彩。
而印度政府也正是抓住了這一點,大肆鼓吹他們這邊的投資環境,並且優待條件也直接開了出來,讓人不心動都不行。
就這樣國外的微軟、IBM、三星等還有我國的小米、vivo、OPPO等多家公司都去往印度準備開枝散葉。
一開始一切都安好,可等這些企業在印度當地都建設好了之後,印度政府開始發大招了,以子虛烏有罪名對所有的企業進行了一通巨額罰款。
咱們就拿我們最熟悉的小米這家公司來說吧,在印度當地小米手機的市場佔比可謂是相當高的,但是印度卻將槍口直接對準備了它。
上一年先是將小米位於當地的48億資產給凍結了,就當所有人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的時候,印度反而來了一手惡人先告狀,說小米這家公司從2015年開始就以「特許權使用費」的名義向國外非法匯款,這違反了「外匯管理法」。
說是凍結了其實到最後直接被當作罰款然後他們印度自己私吞了,這筆錢大約是小米在印度2022年一半的收入。
這樣搞下去別說是賺錢了,能不賠就不錯了,當然了最過分的還不僅僅是罰錢這麼簡單,印度政府規定,包括小米在內的智能手機製造商,要將重要職位CEO等領導位置全部都讓出來交給印度人打理。
同時手機製造公司交給印度當地公司,出口業務優先選擇當地經銷商。
這一下讓不少人都不幹了,合著累死累活幹了一年,最後發現,除了品牌名是自己的,其他的好處全部都歸印度所有了,這個小算盤打的,隔著老遠都聽到了。
就這莫迪還在國際上叫囂中國,說如今擁有的人口紅利不單單是中國,印度照樣可以,而且要在製造上面取代中國,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
我覺得你們還是叫「宰豬場」或者「薅羊毛場」比較切合實際,沒有那金剛鑽就不要攬瓷器活。
【外企屠宰場】
當然被稱為全世界企業終點站的印度可並不是光我們那樣說他,早在2020年,世界銀行就發布了一篇名為《2020年全球營商環境報道》中就提出來,印度這個國家是目前「全球營商環境最差國家」其中之一。
之前電信領域,就有多家公司前往投資,比如說挪威電信、高通、俄羅斯MTS等,可到最後就只剩下一兩家苦苦支撐,其他的那是連夜扛火車跑路,這還僅僅只是其中一個行業,其他的行業也是如此。
有人就總結出來在印度創業為何會如此地艱難:高標準立法,普遍性違法,選擇性執法,這些都是印度政府的通病,如此惡劣的環境直接導致很少有企業能夠在印度當地生活下去。
【總結】
富士康不是第一個,同樣的也不是最後一個,也希望印度政府不要時不時地都和中國作比較,我國之所以會成為製造大國被冠以世界工廠的稱號,絕非是浪得虛名,哪一樣不是我們一點一點打拚出來的。
那是因為我們知道只有對人家好,人家才會心甘情願地在這裡投資,而並非像你們一樣,將所有的企業都當豬一樣宰。
最後也提醒大家,印度投資有風險,大家需謹慎呀。
【往期精彩鏈接】
如果你也喜歡我的文章,不妨點個「關注」吧!小生在此謝過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