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ofo用戶,再一次被牽動了神經。
01
「老賴」再創業?
鳳凰網科技帶來了ofo的新消息。
去年2月,美國紐約最悠閑的社區之一格拉梅西公園出現了一家名為About Time Coffee(咖啡時光)的咖啡店,這正是ofo小黃車創始人戴威新的創業項目。
咖啡店主要賣冰鎮珍珠咖啡,也就是boba coffee,類似國內的珍珠奶茶。按照咖啡店CEO瑪莉安·陳(Marian Chen)所言,這家咖啡店的模式,是一個已在中國被證明行之有效的模式,而且「我們賣的咖啡味道更好,但比星巴克更便宜。」
相關報道稱,這家咖啡店的招牌冰鎮珍珠咖啡,售價為4美元,而星巴克在美國的平均價格約為5美元,並且格拉梅西公園店外的一塊廣告牌上還寫著,「前五杯我們請」。
很快About Time Coffee就在曼哈頓市中心的地段接連開了4家連鎖店。
據悉,目前About Time Coffee已經籌集到的有1000多萬美元資金,去年12月,About Time Coffee還在尋找新的融資,公司估值2億美元。
巧合的是,About Time Coffee目前的投資者中出現了不少熟悉的身影,包括真格基金、IDG資本中國子公司和北京唯獵資本,這些剛好是ofo的早期投資者。
獵雲網相關文章稱,瑪莉安·陳表示,雖然戴威不參與About Time的日常運營,但他協助建立了About Time團隊,並安排與投資者的會面,「是他把我們凝聚在一起的」。她表示,戴威是公司的小股東。
但具體情況如何,或許就只有他們內部清楚了。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今年2月,ofo小黃車客戶端徹底無法登錄,微信小程序也無法使用,並在網路上引起一陣熱議。
中國經濟周刊相關報道稱,業內人士保守測算,目前至少還有1600萬人的ofo押金還沒有退,也不可能再退了。
那戴威是真的沒有還款能力了嗎?也不一定。
天眼查APP上顯示戴威名下12家企業中,7家仍為存續狀態。
這7家存續狀態企業,戴威在2家企業擔任法定代表人,在4家擔任董事長、執行董事、經理等。
風險信息則顯示,戴威名下存在40條限制消費令,均涉及ofo相關公司案件。
再怎麼說,咱也是個體面人,所以,再創業成功的話,ofo小黃車用戶押金還會退嗎?
02
往事
ofo誕生於北大校園裡。
2014年,幾個尚還年輕的北大學子,先從學生手裡回收單車,再投入學校使用,共享單車雛形漸顯。
2015年,在學長的投資幫助下,戴威等人正式上線了自己的創業項目共享單車ofo。
短短3個月,ofo就從北大一路外延到北京15所高校運營,註冊用戶高達40多萬,日訂單量達到1萬。
此時幾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尚還不知道ofo接下來會發展到何種地步。
ofo在校園內的順利推進,也引發了校外力量對「共享單車」未來的美好想像。
2016年,ofo走出象牙塔,並很快吸引到了幾輪融資,從ofo的投資方來看,其中更是密布著滴滴、阿里、經緯、金沙江創投這些大佬的身影。
北大的光環、資本的熱捧,ofo一下子成了社會市場冉冉升起的新星,但也由此埋下禍患。
北京高校的推行太過順利,戴威尚還來不及多做思考,就被推到了一個難以拒絕的高峰。
ofo的發展如日中天,但要想快速搶佔市場,還得投入大量的資金購車鋪開,單車的運營維護同樣也都要錢。
押金模式也隨之登場,從99元,到199元,再到299元,ofo迅速獲得大量資金,但是押金押金,只是暫時抵押在這裡的錢,最終還是要還給人家的。
就按照現在還未退還押金的用戶數量算,1600萬人,即使全押了99元,也有近16億元了,如果是199元,就將近有32億元的押金了。
但是這些押金並沒有第三方代為監管,ofo拿著這筆錢,誰又能真的保證內心不會動搖呢?
如果僅靠用戶使用共享單車時的租金,短期內很難賺回單車投入的成本,更別提還有後期的維護費用、折損費用了。
所以講白了,當時ofo的瘋狂擴張,主要還是靠資本的輸血,和可能存在的押金挪用,本質上,ofo並沒有想好如何盈利。
一邊是盈利跟不上,另一邊則是成本壓力日漸增大。
據伯虎財經,當時ofo的競爭對手摩拜的單車成本一開始是3000元,升級後降低至1000元;ofo的製作成本雖然相對較低,但單車使用率也較低。
為了搶佔市場,很多可能並不太適合大面積鋪設共享單車的地區,也被投放了大量超出需求的共享單車,但在激烈的競爭下,無法盈利的店面自然就破產倒閉了。
當時還出現了不少「單車墳場」的圖片。
畫面觸目驚心,其中不少都還是新車,這些都是巨大的資源浪費。至於其用的錢,自然來自於那些投資人和付了押金的用戶們。
除了急速擴張帶來的成本大幅上升,廣告營銷、運營維護都是成本。
包括2016年底花1000萬請鹿晗代言,花2000萬給衛星冠名,花3000萬請媒體投放廣告……這些都是巨大的成本開支。
運營維護上,包括停放調度、檢修更新等等,都要持續不斷的人員和資金投入,伯虎財經相關文中指出,2016年,ofo共享單車的損耗率大概是20%,比摩拜單車的10%多了一倍。
擴張期時,資本的輸血和押金的輸入暫時掩蓋了這些問題,但當企業擴張逐漸觸達邊界,管理層又缺乏足夠有能力的話事人,ofo就此從神壇上迅速跌落,小黃車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03
90後的創始人
2015年ofo剛上線時,1991年出生的戴威年僅24歲。
3年燒光150億元後,又在27歲時負債幾十個億,1600萬人排隊等押金退還。
3年內經歷了大起大落的戴威,不知成長几何。
戴威無疑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出生於高幹家庭的戴威從小接受著精英式的培養,2009年考入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先後擔任光華管理學院學生會主席和北大學生會主席,可以說是手握男主劇本的厲害角色。
2013年做了1年支教後,重返北大繼續讀碩士,也是在這一年,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旅。
以共享單車為起點,戴威等人提出了「以共享經濟+智能硬體,解決最後一公里出行問題」的理念,其他各種形式的共享經濟也由此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但是很快事情的發展,就超出了他的掌控。
大學校園,尤其是北大這樣的國內頂尖高校,本身就是極為特殊的,能在這裡適存的商業形態,出了這座象牙塔,就未必行得通了。
一方面,校內市場體量較小,競爭也沒那麼激烈,即使失敗了,成本也相對可控;另一方面,校內人均素質水準也更能適配這樣的共享經濟。
而走出學校,面對的將是完全不同的一個戰場。
缺乏一定社會經驗的戴威,迫切地想要變得成熟。
據傳,小黃車創始團隊的秦淮說,「戴威創業後果然跟之前不一樣了,說話凈整些高級辭彙」,什麼規模效應、引爆、佔領用戶心智等等。
言語也好、行為舉止也好,這些都只是最表面的東西,戴威想要的,需要時間沉澱,對於當時的戴威來說,一切都來得太早來得太快了。
被吸引來的資本實力雄厚,跟這些在商場里摸爬滾打多年了的資本相比較,即使戴威在同年齡段已經是個中翹楚,也終究走向了失控的邊緣。
有人可能會覺得,如果當初賣給滴滴,像摩拜的創始人胡瑋煒一樣,早日瀟洒退場,也不至於落到自己、資本、用戶三敗俱傷的地步。
從戴威的角度來看,自己從小順風順水能力突出,ofo又是自己一手帶出來的,跟胡瑋煒這種半路出家又轉手他人是完全不同的體驗感受。
身在局中時最是迷惑。
更何況當初的胡瑋煒1982年出生,比戴威大了近10歲,還多出幾年的工作經驗,以戴威當時的心智,既難輕易放手,也難自己把控住公司的發展。
關於ofo潰敗的原因,騰訊創始人馬化騰曾在朋友圈指出是vetoright(一票否決權),其實也是講ofo管理層的問題。
ofo倒下前,包括戴威在內有5張一票否決權,權力太過分散,企業的航向難以落定,就很容易迷失在茫茫商海中。
當時的戴威還太年輕,我們不妨再多給他一點時間,也許,經過此番挫折後,二度創業的戴威,能夠成為下一個羅永浩,還完押金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