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發射失敗 30億美元沒了?此前才拿下中東10億美元融資

《科創板日報》4月21日訊(記者 陳美) 4月20日晚間,spacex星艦首次發射失敗的消息登上熱搜。

儘管此次發射失敗,但馬斯克仍表示,祝賀spacex團隊進行令人興奮的星際飛船發射測試,並稱學到了很多東西,下一次測試將在幾個月後。

《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發射前spacex已完成新一輪融資,融資金額為17.2億美元,出資人為中東資金。

中東資金投資10億美元,spacex兩年估值翻3倍

推遲了2天發射的spacex巨無霸航天器星艦,昨晚在美國得克薩斯州星基地起飛。但升空4分鐘之後發生爆炸,星艦首次飛行以「失敗」而告終。

根據馬斯克發布的星艦造價,高約120米的「星艦」(starship)價值約30億美元,發射失敗意味著馬斯克損失「慘重」。不過,東方富海合伙人王兵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發射沒有把發射台炸掉,就是最大的成功。

「在發射前,spacex就把目標定為不炸掉發射台。星艦成功離開地面說明spacex一級發射技術沒有問題,而此次星艦技術比較顛覆,包括材料、發動機都是新的。一級發射完成說明星艦發射技術可靠,至於二級分離的失敗則需要考慮更多因素,比如控制系統,飛行參數等。」

作為馬斯克旗下最有科技含量的公司之一,spacex自誕生以來已發生過多次融資。

發射前,沙烏地阿拉伯主權財富基金和阿聯酋的阿爾法・阿布扎比(alpha dhabi)參與了spacex最新一輪融資,融資完成後估值接近1400億美元,對比可查詢的2年前spacex約2.5億美元融資,spacex估值已從360億美元,翻了近3倍。

在中東資本注資前,1月spacex還進行了7.5億美元的融資。出資方為美國私人風投公司,據悉,該人士曾與創始人基金、紅杉資本、gigafund等投資公司一起支持spacex。

值得一提的是,安德里森·霍羅威茨也是馬斯克斥資440億美元併購推特的共同投資人。

人均花費5000萬美元,三位富豪搭乘spacex飛船上天

spacex在融資路上之所以有這麼多資本參與,主要還是spacex之前的成功探索。

從獵鷹火箭、龍飛船,再到星鏈、星艦,馬斯克用20年時間,打造出一個龐大的商業航天帝國。2018年,獵鷹火箭首次發射成功,由此開啟馬斯克的宇宙太空之路。而獵鷹火箭的早期資金,來源於馬斯克1億美元的私人資金和其他投資人1億美元的資金,以及nasa的4億到5億美元資金。

之後,spacex牽頭研發了龍飛船,它是全球屈指可數的商用太空飛船之一,研發成功後三位富豪也為龍飛船買單,開啟了個人的太空之旅。這三位富豪,分別是美億萬富翁丹尼斯·蒂托、賈里德·艾薩克曼,以及日本富豪前澤友作,他們人均花費5000萬美元來登陸太空。

再看星鏈。spacex在過去兩年里成功發射了新一批星鏈衛星,並計劃在2019年至2024年間在太空搭建由約1.2萬顆衛星組成的「星鏈」網路,提供互聯網服務,其中1584顆將部署在地球上空550千米處的近地軌道,從2020年開始工作。

自此,馬斯克的太空探索夢,一步步實現。

由於火箭造價不菲,馬斯克的個人資金也不可能完全跟上,火箭回收技術助推了馬斯克的太空探索之路。馬斯克通過火箭主發動機關閉,通過自身推進器緩慢地返回地面;進一步精確降落,找到火箭降落位置,實現火箭的回收以降低成本。

東方富海合伙人王兵告訴記者,在目前的國內商業航空賽道中,還沒有人研發出可回收的火箭。「國內的民營火箭發射公司儘管能發射成功,但大多是單次發射,單價成本較高,火箭也不可回收,進而規模不大。」

「但在遙感、通信領域,火箭衛星發射已有較大市場需求。」王兵稱。

國內賽道已有10隻獨角獸長成,總估值超千億

馬斯克聚焦的太空探索產業,國外早已興起。不僅是馬斯克,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旗下太空探索公司藍色起源,也完成過多次載人飛行。

在國內,《科創板日報》記者看到,2022年與商業航空融資有關的事件超過60起。2023年以來也有9起,金額接近30億元人民幣。

它們分別是衛星激光通信終端設備研發商氦星光聯科技完成數千萬a輪融資,永徽資本、紫金港資本、創享投資、東證創新、遠瞻資本入股;衛星通信產品研發商屹信航天完成b輪融資,金額未披露;上市公司星網宇達6億元定增,諾德基金、財通基金、常春藤資本等參與。

截至目前,2023年以來,衛星通信產品研發商融資次數最多,其次是伺服系統研發設計商和航空航天領域鍛件產品生產商。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融資中有2筆是上市公司定增,即星網宇達和三角防務,其餘一家是pre-c輪融資,該公司是宇航推進系統供應商及航天飛行器提供商。

今年以來國內商業航空融資事件

就國內商業航天賽道來說,王兵認為,由於需求大且比較重要,賽道整體保持活躍。但相比spacex,在技術上固體發射火箭較多,液氧發射火箭較少。除了機構入場,科研院所也是牽頭主力,兩大航天集團也不約而同成立子公司。

截至目前,記者了解到,國內商業航天領域已湧現出長光衛星、銀河航天、藍箭航天等10家獨角獸,其總估值達到1038億元,主要分布在火箭發射和衛星製造領域。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從2015年起,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逐年擴大,2022年預計突破1.5萬億元,預計2024年將突破2萬億元大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