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劉偉光:對雲和金融科技的深度思考

基礎技術突破,推動著金融行業的創新與繁榮,帶來互聯網金融、移動支付、互動服務等創新服務。未來金融行業將大規模擁抱ai,走向認知智能。

目前,國內企業通過在雲計算、操作系統、晶元、資料庫、訓練模型上的多方位布局,為金融等行業提供基礎技術支持。在基礎技術的加持下,通過數據中台連接與感知客戶,提供服務多元客戶的生態場景。未來,將結合雲上豐富應用生態,形成特色產業金融服務。

——劉偉光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雲新金融&互聯網事業部總經理

* 本文為作者在2023年2月25日的明珠灣金融峰會「粵港澳大灣區:打造金融科技新高地」專題研討會「平台經濟治理與數字金融發展」上所做的主題演講。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cf40及作者所在機構立場。

未來金融科技布局與業務創新

文 | 劉偉光

基礎技術突破推動金融行業創新繁榮

回顧最近二十多年社會進步與發展,離不開中國以及全球在基礎技術領域取得一個又一個的突破,而這些基礎技術突破大幅地推動了各行各業數字化應用的繁榮與業務創新。

在互聯網技術大爆發階段,互聯網金融也應運而生,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行業也將傳統金融服務向互聯網的線上化進行轉型,面向c端、b端出現了各種創新類互聯網化的金融服務。

今天中國用戶在pc端、移動端的金融服務體驗已經遠遠超過了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走在世界的前列。

隨著智能化+iot技術的不斷突破和爆發,誕生了更加多元的數字化應用服務,無感支付、手機銀行等逐漸普及。2018年以後,隨著通信帶寬拓展,音視頻技術開始成熟與普及,金融機構擁抱新的技術趨勢,為客戶提供了音視頻服務、空中營業廳、金融直播、新媒體互動等服務,給客戶帶來了全新的交互體驗,用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手段將金融服務連接到客戶。

當下,chatgpt為代表的aigc已經成為全世界的熱點話題,其背後的ai大模型技術也在不斷成熟和普及。未來,金融行業將會大規模擁抱ai,從一個弱人工智慧時代走向強人工智慧時代,金融機構可以在各種內外部場景中用ai人工智慧提升效率和增強客戶體驗。

可見,在每一個技術突破之後,金融行業無疑都伴隨著技術紅利提供了更豐富的創新服務,同時收穫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新的競爭優勢。

布局基礎技術創新

推動數字商業和生態繁榮

在此趨勢下,阿里巴巴、阿里雲又在著力哪些創新的思考?以前大家對阿里巴巴的了解大多來自於電商。通過20多年的發展,阿里巴巴已經從一個傳統電商公司演變成「電商+高科技」公司。

「阿里雲」作為阿里科技板塊的代表,致力打造以雲計算為核心的全棧自主研發基礎技術體系,包括雲計算、晶元、os操作系統、雲原生技術、資料庫、iot、人工智慧技術等,這些面向未來基礎技術的投入,是推動數字商業繁榮的最重要的「基石」。

阿里的科技板塊除了「阿里雲」,還有「達摩院」致力於面向未來的新一代人工智慧,還包括「平頭哥」致力於晶元技術研究與研發,再加上「釘釘」作為數字化組織協同和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通過網路進行程序提供的服務)服務,這些板塊共同組合構成了阿里的科技版圖布局。其中,不僅有底層基礎架構上的技術突破,也有上層架構能力上的創新。

十年前,阿里巴巴提出中台戰略,並親自踐行了技術中台、數據中台、業務中台和ai中台,完整實現了集團內部的能力標準化與共享。今天,中台不僅是一套技術產品和工具,更主要是在架構方法論、架構治理與規範、業務與技術協作等層面的最佳實踐,為千行百業提供架構建設的參考思路和完整的工具支撐。此外,還有釘釘、無影辦公、自動駕駛等新的應用層技術,它們共同構建了從基礎技術、到中台架構、到上端應用的完整的技術版圖。

談到雲計算,過去雲計算是it的一部分,現在it是雲計算的一部分。雲上提供的服務不僅可以替代傳統的計算、存儲、網路、資料庫等原子型產品技術,還能夠為業務創新提供更加便捷的新型服務、算力資源、生態資源等。

ai的創新、算力的創新、應用的創新都誕生在雲端。最近,美國矽谷已經很少有創業公司自稱是傳統軟體型公司,絕大多數公司都是在雲端孵化,並最終在雲上提供服務。各行各業的大多數的創新將基於雲技術來實現技術和業務的孵化和騰飛,這是雲計算的敏捷性帶來不可阻擋的趨勢。

目前,阿里在雲計算方面不僅實現了底層強大彈性算力、安全防護和穩定運行支持,還同時為各類應用提供了豐富的服務能力,比如:大數據、iot、人工智慧、移動、音視頻、xr等等。阿里雲與大家的生活非常貼近。講個非常形象的例子,大家每天早上打開手機,無論是看新聞、刷視頻、聽音樂,背後都有阿里雲在支持。早上打開地圖,計算從家到公司需要多長時間,這就完成了一次在阿里雲上的計算。所以,雲計算與我們的生活非常近。開車導航、外賣派送等場景背後都是大量阿里雲計算在提供支持。未來,阿里雲計算與智能化技術、大數據技術將有更多結合,創造更多更新的客戶體驗。

從基礎技術來看,近年來阿里巴巴非常注重於底層晶元等關鍵領域的技術攻關和創新。2011年,阿里在科技板塊正式提出了新的戰略,希望雲計算不僅往上走,還要往下走,下探到基礎網路、儲存、伺服器、晶元。阿里在晶元上選擇了一條最難的路——做通用伺服器晶元cpu。目前,阿里雲公有雲已經在大量使用這一款自研的arm架構伺服器晶元,目前這一款晶元的算力性價比提升30%,單位算力功耗降低60%,既是阿里雲對晶元產業的重大貢獻,也是阿里未來的重要布局。

資料庫方面,資料庫是it系統中「皇冠上的明珠」,也是自研創新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今天阿里在自主資料庫研究上走出了非常領先的一步,不斷突破核心技術和應用生態,通過自主研發攻克了存儲計算分離、分散式、兼容性等關鍵技術,形成自主創新的完整的資料庫產品布局。

最近chatgpt非常火爆,其實阿里達摩院一直致力於人工智慧的研究,其中既有業務場景賦能,也有面向未來的新思想,我們在m6(m6是中文社區最大的跨模態預訓練模型)上進行了深入研究。現在chatgpt是一個普適性的社交應用,我們認為,未來的認知智能應該更多與行業深度結合,真正發揮行業認知智能的商業價值。

在技術布局上,阿里從ai到數據計算、到機器人、到xr下一代移動計算、到未來量子計算等都進行了充分準備,希望通過這些技術繪製一套完整的技術版圖,不僅服務自己,也助力其他行業的數字化能力升級,逐漸將技術從軟體研發層面衍生到下層多方位的基礎架構研究。

技術布局和金融行業有什麼關係?金融科技大約從2016年興起,為什麼在眾多行業中金融獨有「金融科技」?因為科技和金融業有一個連帶的、齒輪咬合的效應,技術和業務高度結合,技術的發展為業務插上騰飛的翅膀。今天,刷臉支付等等很多創新都依賴於背後技術能力的大幅度提升,這就是技術帶給金融行業的變化。今天的客戶連接,無論是c端、b端,還是產業生態端,不僅需要更多人與人的連接,更需要技術手段去創造更多元的連接方式和連接能力。

雲是底層架構,在雲端可提供業務與技術中台,在金融行業可提供包括app服務、小程序服務、產業金融saas化服務、面向開放銀行、開放證券、開放保險的api服務和iot服務。這些服務與應用給個人客戶、互聯網業務和供應鏈金融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雲端不僅衍生出基礎能力,還不斷衍生孵化出豐富的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務,把伺服器平台或開發環境作為一種服務提供)層能力,為上層金融業務的創新提供有力支持。

結合雲上豐富應用生態

形成特色產業金融服務

金融行業如何實現與實體經濟的融合,這是一個產業金融的問題。例如,銀行如何為客戶提供更有利的服務,甚至幫助企業端實現數字化能力的升級。通過雲端豐富的生態和saas手段,金融機構能夠與客戶產生各種數字化連接,幫助客戶全方位升級辦公、協同、財務管理等,從而合規合法的基於數據智能技術為用戶提供定製化的精準的金融服務,這是未來產業金融的重要標誌。

阿里旗下的釘釘已經幫助很多機構搭建起業務系統,並通過釘釘與用戶產生連接,最終實現有效的、精準的金融服務。我們就是這樣在產業金融、供應鏈金融當中採用全新手段服務於客戶,助力金融機構實現與b端企業客戶的連接。

雲計算和金融科技有著重要的連接。倒推十年,區塊鏈、人工智慧、iot、人臉識別這類技術依賴於強大的計算能力,所以雲計算的敏捷型算力尤為關鍵,它為這些金融科技的成熟插上了翅膀。如果沒有算力的支持,刷臉支付等的體驗將完全不同。

無論是物流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農村金融,都是金融機構需要實現的對b端、c端企業的數字化金融服務,需要把金融用各種新數字化手段嵌入到外部環境中。為了達成金融機構對產業的連接、賦能與服務,需要隱私計算、音視頻、小程序、iot、區塊鏈等大量新技術的助力。而這些技術背後都需要雲計算來提供強大算力、安全能力、敏捷交付、穩定運行等基礎能力支持。

這是我們面向未來關於雲和金融科技的思考,我們希望通過雲計算作為「數字金融操作系統」,提供強大算力、多元的數字連接、豐富的paas服務、中台化架構、生態saas等能力,與金融業務能力進行高度融合,敏捷地搭建一套「數字金融服務矩陣」,服務好不同的客戶、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場景需求,來實現對數字金融業務的高效、穩定的支撐。

以上是阿里巴巴集團面向未來的科技布局,是阿里雲作為集團高科技板塊對金融科技和未來業務創新的思考,涉及金融科技和雲業態的融合,以及技術為未來帶來的一些變革可能性。

版面編輯:潘潘|責任編輯:潘潘

視覺:李盼 東子

監製李俊虎 潘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