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去年少買了29億顆晶元,這不是好消息

前些天,京東、蘇寧等蘋果旗艦店以及一些區域經銷商將 iphone 14 pro 售價降到了 7199 元,比官網定價便宜了 800 元。此時距離 iphone 14 系列發布不到半年,之前的 iphone 13 pro 出現類似情況還要等到 618 大促。

2022 年至今,整個消費電子以及半導體行業都還在經歷寒冬,降價去庫存成了家常便飯。尤其是智能手機和 pc 兩大終端,超預期的備貨卻碰上持續低迷的消費需求,導致高水位的庫存水平以及晶元採購方面的乏力。

根據市場調研公司 gartner 的數據統計,2022 年全球前十大設備製造商在晶元方面的購買支出占整個市場的 37.2%,同比減少了 7.6%。gartner 高級總監分析師 masatsune yamaji 表示,「2022 年,通貨膨脹和經濟衰退壓力大幅削弱了消費者對 pc 和智能手機的需求,導致主要的 oem 都無法提高單位產量和出貨量。」

前十大晶元買家中,除了富士康母公司鴻海精密,基本都是我們熟知的消費電子大廠:蘋果、三星、聯想、戴爾、步步高集團(統計包括了 oppo 和 vivo)、小米、華為、惠普和索尼,基本都以智能手機和 pc 為主。

全球十大晶元買家,圖/gartner

從整體消費電子的市場表現來看,前十大晶元買家的購買支出減少並不意外,十家有八家的晶元採購額都在減少,包括第一大買家蘋果和第七大買家華為,只有第二的三星和第九的索尼還在增加。

索尼大漲,但還填不上蘋果和華為的「缺口」

首先就整體而言,2022 年全球十大晶元買家較上年沒有發生改變,排名略有變化。其中蘋果已經連續四年成為全球第一大晶元買家,且遙遙領先於其他廠商;三星的晶元採購額也獨一檔,大大領先於之後的集團;聯想、戴爾、步步高集團、小米、華為以及惠普大致處於 100 億-200 億美元採購規模(聯想略高 200 億美元);索尼與富士康則位於最後一檔。

ps5,圖/索尼

索尼是前十中唯一有明顯增長的買家,去年晶元採購額反超富士康,達到將近 80 億美元,主要歸功於 ps5 遊戲主機的熱銷。一方面是 ps5 在 2022 年共出貨 1326 萬台,較去年同比增長 7%;另一方面,去年最後三個月出貨量為 710 萬台,同比增長 56.3%至 310 萬台。

另據 npd 集團的數據,索尼 11 月在美國的遊戲硬體銷售額激增 45%,達到 13 億美元;日本國內市場跟蹤機構 famitsu 也記錄了 ps5 銷量的上升。此外,索尼副總裁在今年年初宣稱,索尼 ps5 遊戲主機的供應危機已經結束。

種種跡象顯示,去年年底開始,索尼方面的穩定供應開始逐步推高 ps5 在全球範圍的出貨和銷量,並且將至少持續一段時間,這也是索尼繼續加大購買晶元的核心因素之一。

華為 connect 大會,圖/華為

如果說索尼是去年晶元買家中的一抹亮色,華為則面對巨大的外部「陰影」。由於美國制裁等原因,華為既無法下單台積電的晶元產能,也難以購買許多自身所需的晶元,只能在有限範圍內向高通等廠商繼續採購。

即便如此,華為的晶元購買空間還在縮小。數據顯示,華為去年的晶元採購額同比去年下滑了 19.4%,跌幅為前十之最。同時據調研機構 counterpoint research 報告指出,2022 年第三季度華為海思的 ap(應用處理器)全球出貨量佔比從第二季度的 0.4%跌到了 0%,意味著海思除了滿足華為自身的一定需求,已經沒有餘力對外提供晶元。

對於去年第四季度在國內手機市場逆勢增長 15%的華為來說,就算不考慮可能到來的新一輪制裁升級,可能也要再一次面對「無芯可用」的局面。

圖/pxhere

此外,作為連續四年坐擁全球第一大晶元買家的蘋果,也少買了,晶元採購額從 2021 年的 688.5 億美元下降至 670 億美元,但仍然相當於去年第四季度 iphone 的銷售額。

不過,蘋果減少購買晶元的核心原因還不是銷量不好,主要是由於自研晶元的推進進程。眾所周知,從 a4 晶元開始,蘋果就在 soc 上不斷轉向採用自研晶元,wifi 和基帶晶元的自研將是未來兩年的重點。2022 年,蘋果在計算微處理單元(mpu)上的支出減少了 11.7%,非內存晶元支出則增加了 2.8%。

事實上,如果對比 idc 給出的 2022 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報告,更能看到手機市場的影響如何傳導到晶元市場。其中,蘋果和三星全年總出貨量同比下滑了 4.1%和 4%,小米、oppo 和 vivo 的下滑幅度都在 20%左右,小米略低些,為 19.8%。

而在榜單的另一面,全球十大晶元買家的整體採購規模下滑,也意味著晶元廠商面臨的惡劣環境。

晶元廠商全線重創,英特爾受傷最重

買家少買,賣家自然也就少賣了。

2 月 3 日,高通發布了截止到去年 12 月底的 2023 財年第一季度報告。財報顯示,高通第一財季營收為 94.63 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的 107.05 億美元相比下降 12%;凈利潤為 22.35 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的 33.99 億美元相比下降 34%。

聯發科和英特爾也經歷新一輪暴跌。聯發科 1 月營收僅為 223.83 億新台幣(約合 50.59 億元人民幣),環比減少 42.1%、同比減少 48.5%;英特爾上季度的財報更是被華爾街分析師稱為「災難級」,營收 140.42 億美元,同比下滑 31.6%,凈虧損 6.61 億美元,同比下滑 114.3%。

圖/flickr@axel bührmann

不僅是第四季度,環顧 2022 年全年,晶元廠商面對環境的極為惡劣——終端客戶庫存堆積、市場需求萎縮,各大手機廠商早從去年 3 月就開始了第一波砍單,此後供應鏈又多次傳出終端廠商的砍單傳聞,甚至不惜為此支付高昂的違約金額。

但晶元廠商同樣也有庫存問題。為了吸引訂單去庫存,三家晶元巨頭高通、聯發科和英特爾也不得不進行降價。

根據 digitimes 報道,高通從 2023 新年前後就啟動了中端以及入門級手機晶元的降價促銷。另一邊,聯發科甚至將入門級 5g 晶元一口氣降到了 18 美元——比高通入門級 5g 晶元更低。從新年開始,兩家晶元巨頭就打起了價格戰,而且這樣的情況預計還要繼續一段時間。

高通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他們預計晶元客戶去庫存將持續到今年年中,此後將逐步回歸常態。作為消費者,當然希望價格能一直降,但理性告訴我們這顯然不可能,也無助於市場發展。

寫在最後:2023 年,晶元市場依然帶不動?

站在今天進行回顧,會發現晶元市場的整體下滑,既有全球經濟下滑以及消費電子需求疲軟的原因,也有基於 2021 年市場表現對未來的高估,導致從終端廠到晶元廠都堆壓了太多庫存。以小米為例,分析師郭明錤預估,目前小米手機和零部件庫存達到了 12 至 16 周,遠超 6 周的庫存健康水位。

不過在庫存方面,高通和聯發科等廠商都預計大部分主要品牌都將在年中降到合理水位。但經濟環境的轉變,以及消費者的購買意願,依然是大問題。據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wsts)預計,2023 年半導體市場規模將同比減少 4.1%,降至 5565 億美元。

活著並保證利潤,可能還是 2023 年終端和晶元廠最重要的事情。

題圖來自 pexels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合作事宜請聯繫linxiuliu@leike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