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航崩盤、自燃著火!電動車為何久久摘不掉「電動爹」的帽子?

第一次聽到「電動爹」這個稱呼,大概還是在第一代油改電車型上,比如說北汽E系、帝豪EV等車型上。

傳統油改電的模組電池因為攜電量少、技術羸弱、充電速度慢、質量不穩定等多種原因,無法在高定價基礎上為用戶帶來主流的使用體驗感。

冬季動輒不足200km的綜合使用體驗感,讓人們無情拋出了「電動爹」的稱號,因為買台車不是買一個工具,是買了個老佛爺回去供著。

夏天充電怕自燃,冬天開車怕扔路上,充電還得在一旁守著。

過去5年,其實電動車的整體使用感受好了起來,模組電池被淘汰,CTB車身一體式技術登場,同時八合一電驅也開始登場,動輒400V乃至800V高壓充電平台也緊隨其後,技術企業似乎大有徹底甩掉「電動爹」帽子的決心。

但很顯然, 一場春運還是讓很多原本相信電動車的車主陷入了沉思。

01 續航問題解決了,但沒完全解決

通過丟掉模組電池的方式來提升電池容量,的確有效升級了電池包尺寸,這讓過去整體限制在40kWh的電池包可以擴容到70kWh甚至更高。

但更重的車身質量也讓邊際效應更加明顯,在企業追求性能、加速、安全、精密座艙的同時,大容量電池包的利用率卻降低了。

主流的電動車理論百公里電耗13kWh已經非常不錯,但事實上大量的電動車百公里耗電量輕鬆超過15kWh,電池包大了,但提升續航的效果卻並不明顯。

與其說提升續航了,不如說讓續航回歸正常表現,因為過去只有200km的實際續航里程,簡直不能稱得上一台車。

而為了抵抗技術層面的天生缺陷,面對冬季續航崩盤、夏天散熱困難、高速電機更耗電的問題,企業做出了很多的努力,熱泵空調、電池溫控系統、雙電機等等,這些技術有效弱化了續航崩盤的問題,但也僅僅是弱化。

電動車生來就不能幹重活,這意味著跑長途、做運營車輛會給使用者帶來更多的煩惱。

02 可靠性依然不太穩定

除了使用上的不便之外,電動車需要人們用更多的預算來維護。

一方面,保險成本更高了,普通家用車只需3000塊錢就能搞定的車險,電動車需要4000塊甚至更多,另一方面,電動車雖然整體故障率更高,但集成度更加先進的晶元、電機、電池包一旦出現問題,維修費用等級至少和燃油車上的變速箱對等。精密度極高的電機基本上只能換不能修,如果過保,不在保險賠付標準內的電機動輒就是四五萬。

2022年才開始瘋狂暴漲的電動車銷量,註定了電動車還沒有到可靠性驗證期,一台機械化、高價值產品的後期成本高不高,才是評價口碑優秀與否的重要標誌。很顯然,當下的電動車還沒有到這個周期內。

但已經有一部分人吃到了維護、保養上的痛點,第一批需要更換電池的電動車車主明顯意識到,動輒需要數萬元更換的電池包價值,已經遠遠超過了車輛殘值,後市場發展嚴重畸形。

03 電動化發展仍需努力

電動車的發展其實處於一個起點,我們每年都能看到新車新技術,幾乎以兩年為一個周期大變樣,完全顛覆上一代產品的表現力。

電池密度、電池種類、材料選擇,電機設計、布局、BMS優化、白車身設計方向都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在這個全新的領域中有很多等待挖掘、優化的空間。

所以我們來看,第一代ES8和現在的ET5有著完全不一樣的產品力,第一代的比亞迪DM混動系統和今天的DM-i也是天壤之別。

電動爹的帽子是否能夠被摘下,其實也不完全取決於企業,還取決於用戶的選擇和看法,正確看待電動車, 並且合理的使用它們,是推進電動車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而對於企業來說,更可靠、能量密度更高、更高效率的電機、更密集布局的充電網路,也是弱化人們焦慮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