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章男領銜,2023開年密集人事換防背後的「血雨腥風」

歲末年初,總是人事變動最頻繁的時候,但萬萬沒想到的是,2023兔年新春後的第一則人事大新聞居然來自於豐田汽車。

1月26日(農曆初五),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召開緊急董事會,宣布豐田章男將卸任豐田汽車社長,轉任豐田汽車會長,社長職位將由豐田汽車旗下豪華品牌雷克薩斯負責人佐藤恆治接任。該項任命,將於2023年4月1日正式生效。

對此,業內普遍認為事出突然,但也情有可原。

意外在於豐田章男卸任的時機。要知道,作為豐田汽車創始人豐田喜一郎的孫子,豐田章男對外的形象一直是陽光向上、樂觀積極,相信很多人還記得2019年在北京騎共享單車出行的他在微博吸粉無數,近幾年他也多次在公開場合露面,狀態可以說正值巔峰。

這樣一位「正當年」的領導者如此匆忙地「激流勇退」,說不意外是不客觀的。

但正如豐田章男在發布會上說的那樣,「我是老一代,也感受到了作為『造車人』的局限性,我認為有必要在新的時代引退。我相信,在過去的13年里,我已經為傳遞接力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新的管理團隊肩負著將豐田轉變為移動出行公司的使命。」

這裡的「新時代」指的自然是電動化時代。要知道,豐田章男曾因「炮轟」全面電動化被媒體廣泛關注,一度給外界留下「守舊」的印象。

但實際上,豐田章男本人非常熱衷於新能源,也並不反對電動化,只是在他看來,「純電車型並不是實現世界碳中和目標的唯一途徑。我寧願追求每一種選擇,如無排放的清潔燃料和氫能,而不僅僅是一種選擇。」

因此,我們看到,豐田將混動、插電混、純電和氫能都作為未來能源的發展方向。去年5月,豐田章男還對外公布了2030年銷售200萬輛純電汽車的計劃,同時一次性展示了16台純電汽車,場面令人震撼,至今還讓人歷歷在目。

站在媒體的角度,豐田章男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企業家,他不會隨波逐流一味鼓吹電動化的優勢,而是客觀理性地分析利弊,但這樣的坦誠也確實會讓投資人感到擔憂。

最大的憂患來自比亞迪,後者2022年全年累計共計銷售約186萬輛新能源汽車,同比增長208.64%,超越特斯拉成為2022年車市增速最快的車企。

比銷量更讓豐田警惕的,還有比亞迪海外市場擴張的速度,去年比亞迪在日本、德國、法國、美國等多國成立分公司,還一舉拿下了德國最大租車公司Sixt總計10萬輛的新能源汽車訂單,外媒報道其還正準備收購福特在德國的重要工廠。

現實是多面且未知的,電動化浪潮已經兵臨城下,容不得豐田猶豫徘徊。

這樣一來,豐田章男的卸任也就顯得十分順理成章。但53歲的繼任者佐藤恆治能否帶領豐田在電動化的變局中實現新的增長,也需要時間來驗證。

而我們也看到,不僅是豐田,事實上整個汽車行業都正在進行史無前例的人事重組。

據知情人士透露,原小鵬汽車CEO助理李鵬程也於近日加入阿維塔科技,出任CMO一職,主管品牌市場公關業務,直接向阿維塔科技董事長兼CEO譚本宏彙報。

公開資料顯示,李鵬程於2002年到2016年期間,先後就職一汽-大眾外事協調科、人力資源部、總經理辦公室和銷售公司公關總監。2017年,李鵬程進入汽車媒體有車以後,出任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北京公司總經理,全面負責其營銷中心及北京公司的管理。

2019年,李鵬程加入小鵬汽車,負責品牌策略、公關傳播、社會化營銷、品牌創意等方面的工作,並直接向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彙報,為小鵬汽車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

可以說,李鵬程是業內少有的同時擁有傳統汽車、新勢力、汽車媒體三重經驗的專業汽車人,20餘年的從業經驗為其在阿維塔科技的職業生涯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當然,這也將成為老牌汽車人回歸汽車行業的重要標誌之一。

要知道,早年新造車企業剛剛興起時,很多管理團隊都來自於互聯網公司,希望在智能化創新領域發揮優勢,同時通過流量帶來的網紅效應,使得它們能夠更快地融資上市。

大膽採用非汽車行業人才,一度成為了新能源品牌「標新立異」、快速搶奪市場的運營方式。阿維塔是其中之一,作為長安、華為、寧德時代三巨頭聯手打造的全新高端電動品牌,一經發布就搶佔了媒體的頭版頭條,過去一年也得到了來自行業內外的廣泛關注。

據了解,前阿維塔科技CMO王藺也屬於跨界人才,其先後在Apple Retail大中華區、香奈兒中國等多家全球知名公司負責品牌管理工作,有著非常豐富的高端品牌運營工作,也為阿維塔11打造了具備明顯辨識度的「情感智能電動汽車」的產品標識。

但將流量轉化為銷量和業績,更需要專業汽車人的把控。在2023長安汽車全球夥伴大會上,長安汽車董事長、黨委書記朱華榮對外宣布,阿維塔汽車2023年的銷量目標為10萬輛,並將於2025年前推出4款產品,銷量突破30-40萬輛。

對於一個產品定價超40萬元、且交付剛剛第一年的高端品牌來說,10萬輛的銷量目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阿維塔選擇李鵬程想必也是看中了其在傳統汽車、新勢力和媒體行業的豐富從業經驗,能為品牌運營和發展帶來新靈感。

相較於阿維塔,正處於瓶頸期的小鵬汽車此次人事換血有著「絕地求生」的味道。從市場格局來看,雖然早期小鵬P7、P5等車型憑藉先進的智能化水平取得了不錯的市場成績,但隨著產品迭代和高端旗艦車型的推出,傳統互聯網公司的經驗就不足以支撐品牌長遠發展,再加上特斯拉的瘋狂降價,小鵬汽車危機四伏。

用一句經典的話來說,「汽車行業需要長期主義的堅守」,要想在汽車行業擁有立足之地,必須要有紮實的實業經驗作基礎。即使是電動化和智能化的新汽車,其本質也依然是車。因此,我們看到小鵬汽車從去年年末就開始進行一系列組織結構調整。

1月上旬,「華山論劍V」就在獨家披露了《獨家:「鐵娘子」王鳳英或將出任小鵬汽車CEO》一文,引起了行業內外的極大關注。而後,小鵬汽車回應稱,「公司對行業內優秀人才加入小鵬始終持開放和歡迎態度,未來將繼續在何小鵬的領導下向前發展,何小鵬依然會是這家公司的最高負責人,不會改變。」

這樣的回應幾乎算是變相的承認,「王鳳英加盟小鵬汽車」的可能性極大。而除了還秘而不宣的CEO,原雷達品牌CGO易寒已經確認將出任小鵬汽車營銷副總裁一職,全面負責小鵬汽車市場營銷和公關傳播工作。

據了解,易寒從2012年擔任吉利汽車銷售公司副總經理,經歷了吉利從多品牌回歸單一品牌的關鍵歷程,是吉利品牌年銷量從30萬輛躍升至百萬量級的肱骨之臣,其先後任職于吉利、沃爾沃、領克、smart等品牌,負責過傳統家用、高端品牌、新能源高端品牌的品牌建設工作,有非常豐富的市場營銷和公關傳播經驗。

新能源汽車產業經過近幾年的發展,主要購買力漸漸從嘗鮮的高端用戶轉移到剛需用戶,企業間的競爭也回歸到產品本源。

某種程度上,以李鵬程、王鳳英、易寒等傳統汽車人的回歸,也是對過去粗放式發展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糾偏,標誌著中國汽車產業競爭將進入了全新的格局——由過去單純追求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回歸到汽車作為交通工具的價值核心。

當然,「焦慮」的不止有傳統合資品牌和新勢力,還有自主品牌。儘管去年自主品牌份額首次超過50%,實現了銷量、口碑的雙雙飛躍,但自主板塊高端化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以魏牌、星途等品牌尤為突出。

去年,長城汽車在CGO李瑞峰的主導下對品牌資源進行大整合——魏牌和坦克在組織管理上全面整合,加速實現面向高端豪華新能源市場的布局,共同肩負起長城汽車的整體品牌向上使命;歐拉和沙龍全面整合,形成專註純電的全新組織,進一步增強在純電賽道的運營效率和競爭能力,產品層面實現純電用戶全覆蓋。

也就是說,長城汽車由原來的7大品牌整合為四大板塊,全面向新能源轉型,以應對市場的變化和競爭,打好全球化、高端化和新能源這三場戰役。而在人事方面,由坦克品牌CEO劉艷釗兼任魏牌CEO,沙龍品牌CEO文飛則擔任沙龍和歐拉雙品牌CEO。

「兼任」的措辭,讓業界彼時就有猜測,長城會不會引用一位新CEO負責魏牌,畢竟坦克和魏牌一個主打越野,一個主打智能化新能源,且在長城汽車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近日,有知情人士透露,原領克汽車銷售公司副總經理陳思英將出任魏牌CEO。公開資料顯示,陳思英先後在南京名爵汽車銷售公司、上海汽車乘用車銷售公司、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觀致汽車和領克汽車等公司任職,有超過15年的汽車行業工作經驗,對如何運作高端自主品牌也頗有心得和研究。

他的加入,想必也能為魏牌帶來新的發展思路。

去年12月,長城汽車在《關於調整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及2021年股票期權激勵計劃業績考核目標的公告》中表示,將2023年的業績目標下調為「2023年公司汽車銷量不低於160萬輛,凈利潤不低於60億元。」

而實際上,長城汽車2022年全年銷售1067523輛,要想在2023年實現160萬的銷量目標,勢必需要每個品牌都奮發向上。所以,新CEO的重要性對於魏牌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雙品牌整合運營的組織改革對於長城汽車來說都是革命意義的轉型,其改革成效也將成為改變2023年車市排位的關鍵所在。

同樣焦灼的還有星途。儘管奇瑞汽車在2022年累計銷量達1232727輛,以同比28.2%的增速位居汽車行業第二,展現出了極強的發展勢能。但相較於奇瑞、捷途等品牌的爆髮式增長,星途此前的終端表現一直平平無奇。

為了激發品牌活力,更好地應對新時代挑戰,去年年底星途也進行了一系列人事變革——啟用黃招根擔任星途營銷中心總經理,原愛馳汽車首席營銷官金新擔任星途營銷中心執行副總經理,全面負責新能源營銷板塊相關業務;項戰雨則就任營銷中心副總經理,負責市場產品、數字營銷等業務版塊。

可以看到,無論是像豐田這樣的全球汽車巨頭,還是小鵬、阿維塔等新能源車「新貴」,亦或是處於轉型上升期的魏牌、星途等自主高端品牌,都在為新一輪的車市淘汰賽作貯備。

每一項人事變動的背後,透露的都是市場競爭的殘酷和慘烈。

正如長安汽車董事長、黨委書記朱華榮在2023長安汽車全球夥伴大會上發言時所說:「隨著汽車產業競爭越發殘酷,二線品牌幾無機會,一線品牌越來越強,未來3年,預計還將有60-70%的品牌會消亡。」

沒有企業能平穩地度過這個賽季,只有積極備戰,應對快速迭代的產業變局,才能順利挺進下一輪。雖然,人事變動能夠從一定程度上激發企業的內在動力,但總體而言,改革的效果既取決於管理者的能力,也取決於企業內部的價值結構,甚至整個市場的競爭格局。

2023年宏觀經濟仍面臨各種挑戰,在消費需求不斷收縮、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的背景之下,企業之間的競爭將進入白熱化階段,而時代下的每一點競爭和改變,落到車企身上,都是難以攀登的「大山」。

只有跨越這些「山川」,才能見到黎明的曙光,這是所有車企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