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師傅在前,蔚來、小鵬接力「摳本」

記者 | 旺文

圖片來源 | 企業官方

2023年,特斯拉再次當起了「價格屠夫」。

1月6日,國產特斯拉全系車型降價,最高降幅達4.8萬元。而在去年10月24日、11月8日和12月7日,特斯拉曾三次推出優惠活動。算上這次,特斯拉在三個月時間內完成了四次降價。

在特斯拉大幅揮舞「價格屠刀」的同時,國內許多新能源車企卻開啟了漲價模式。

2022年12月31日,比亞迪汽車宣布,自2023年1月1日起,對相關車型官方指導價進行正式調整,上調幅度為2000~6000元不等。據了解,這是比亞迪自2022年以來第四次官宣漲價。

除了比亞迪之外,廣汽埃安、哪吒汽車、長安深藍、零跑汽車等車企紛紛加入漲價大軍。

特斯拉能夠降價,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本身的利潤足夠高。

那為什麼中國的新能源車企利潤空間會不如特斯拉,從而缺少降價的「底牌」呢?

國內車企很難持續降本

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說過一句話:中國企業(包括比亞迪),去年如果沒有國家補貼,那都是虧損的,因為中國新能源車企普遍規模小、利潤低。

像蔚來、理想、小鵬等車企規模都比較小,規模小的話,哪怕車輛價格高,也依然難逃虧損的命運。廣汽埃安等車企雖然擁有一定的規模,但是車輛價格便宜,也很難賺到錢。

另外,特斯拉的商業模式與大多數車企有著顯著區別。特斯拉的運營策略,重點不是靠硬體賺錢,而是依靠軟體「吸金」。除了「軟體定義汽車」的商業模式之外,特斯拉不斷優化生產工藝,包括提升國產化率等,使得車型成本能夠持續下降。這讓特斯拉即便降價銷售,依然能夠保持較高的毛利率。

招銀國際研究部認為,中國車企很難追上特斯拉,「直接生產成本、零部件價格、無形資產攤銷等都沒法追上。」特斯拉已經擁有技術和品牌「護城河」,還有持續降本能力,「能不斷提升國產化率,完善生產工藝。」

有專家表示,目前中國車企在持續降本能力上追不上特斯拉,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特斯拉屬於全球布局,而中國車企目前無法實現這一點;二是特斯拉的供應鏈規劃能力強。

不過,除了以上這些因素,特斯拉的摳門勁可能也是國內車企無法複製的。

降本都是「摳」出來的

花440億美元買下推特後,經過史無前例的大裁員,作為降本增效計劃的第二彈,馬斯克開始大張旗鼓地削減此前被員工視作天經地義的福利。

先是說去員工食堂吃飯的人太少,太浪費;而後又說辦公樓租金太貴,不想給;前一段時間還拒絕報銷一些前高管的差旅服務費……

繼舊金山總部斷供廁紙之後,推特的其他辦公樓也開始「推廣」這項政策。

其實,這頓騷操作只是馬斯克在特斯拉公司的翻版而已。早在2019年特斯拉遭遇財務危機時,馬斯克的成本削減計劃就包括審查每一筆支出,只要不是與銷售和交付車輛有關的開支都將被審查。

這種對資金的使用方式可能延續到了日常運營的方方面面。

特斯拉的幾個工廠團隊不僅不再訂購辦公用品,甚至不再訂購衛生紙。這迫使一些員工從家裡帶來衛生紙,幫助特斯拉減少開銷。

此外,以往特斯拉會聘請外部公司人員負責未售車輛的清洗準備工作。如今,為了降低成本,特斯拉的員工們會將車輛開回家,並在家中進行清洗。

這不是馬斯克第一次呼籲公司全員努力削減成本。

在特斯拉首次實現model 3日產1000輛後,馬斯克將注意力轉向了成本,並鼓勵每位員工都做出貢獻。

當時,馬斯克表示,如果每個人都努力提高效率,哪怕是很小的效率提升,比如「更好的包裝密度,或者重新安排流程」,都能產生巨大的影響。這一新的成本削減舉措出台之前,特斯拉解僱了許多員工,試圖再次降低成本。

特斯拉和其他車企的不同之處還在於廣告營銷費用幾乎沒有,甚至連很多車展都沒有參加。

蔚來、小鵬緊跟步伐

早期紛紛效仿特斯拉,「摸著特斯拉過河」的造車新勢力企業,如今開始學習特斯拉的摳門勁。

新勢力頭部車企蔚來的ceo李斌近日發出了全員信。在全員信中,李斌對多個部門提出「增效」的要求:產品體驗團隊要更敏銳地洞察用戶需求,快速閉環響應用戶的反饋;供應鏈、製造、物流團隊要根據市場波動更快響應;質量團隊要加快質量的閉環速度;售後和服務團隊要更快響應用戶需求;產品體驗團隊要更敏銳地洞察用戶需求,快速閉環響應用戶的反饋。

李斌表示,2023年的工作任務會增加很多,但公司的資源投入只會有小幅增加,必須從內部挖掘潛力,尤其是對於低效的組織、低效的團隊、低效的流程、低效的項目,需要進行全面地梳理和優化。

「全員信提到的優化和調整,應該不會是大面積裁員,可能會砍掉沒有什麼產出的部門,或者減少招聘。」有內部人士說道。

小鵬汽車的組織架構調整仍在持續,近日設立了財經平台,提升成本費用管控的精細化水平和財務體系的合規能力。

降本增效是去年小鵬汽車貫徹到底的宗旨。從去年3月份啟動內部裁員,到去年10月開啟組織架構調整,小鵬汽車通過多種手段減少業務成本開支,提升運營效率。

「我們會在未來幾個季度或未來幾年內,不斷加強成本管控,提升運營效率,同時精簡投資項目。通過研發方向極大程度地聚焦,以及車型之間共享更多平台和模塊,我們計劃用更低的研發投入,推出更多的新品。」在去年第三季度財報電話會上,何小鵬表示,汽車企業需要考慮如何在逆風情況穩健並安全地成長。

「如果看不到盈利前景,創始人講再多的故事也無濟於事。」安永博智隆戰略諮詢合作人章一超指出,當前資本市場已經回歸理性,即使是已經成功上市的新勢力企業,今後規劃與布局都要比過往更加謹慎,將每筆錢花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