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工信部在官方網站公開徵求對《工業和信息化部關於進一步提升移動互聯網應用服務能力的通知(徵求意見稿)》的意見。《徵求意見稿》對安裝卸載行為、優化服務體驗、加強個人信息保護以及響應用戶訴求等方面做出了相關規範。
《徵求意見稿》對用戶關心和遇到的細節問題,比如「強制捆綁」、主動彈窗誤導或強迫用戶下載安裝軟體,「搖一搖」等方式誘導用戶操作,安裝時要求打開多個非必要許可權,不下載App不讓看全文,自動續訂、自動續費默認勾選強制開通等,都提出了具體要求。
「是該治理了」「希望儘快落實」……不少網友喜聞樂見,很是期待。確實,隨著手機強勢全面介入日常生活,手機App就成為了人們接觸外界的重要途徑。對App依賴加劇的同時,它們在手機上數量增多、體量加大,手機似乎都有些失控了。悄咪咪冒出的新軟體、眼花繚亂的廣告跳轉、揮之不去的彈窗提醒、無孔不入的「猜你喜歡」……就像某個段子吐槽的「覺得我的社交軟體特別想看電視劇,我的視頻網站就是想買一雙高跟鞋,然後購物網站就根據高跟鞋『猜你喜歡』了」。
用戶在失控的手機里無所適從,選擇權受到干擾,擔心個人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不到位,這也是為何前段時間簡潔無廣告的App適老版反受年輕人追捧。但軟體不惜犧牲用戶體驗,無非是需要在廣告跳轉、用戶數據收集等手段中獲利。
某地圖軟體的長輩版
用戶想要滿足核心需求、更加人性化實用化的軟體,而企業為了盈利需要使得App複雜化市場化,這本身就存在矛盾。而用戶個體在與App技術潮流的對抗中,資源失衡,顯然沒什麼勝算。這就更需要企業明確法律邊界,恪守職業倫理,掌握好互聯網技術的尺度。
其實,近年來,包括本次《徵求意見稿》在內,關於App安裝卸載、彈窗管理、規範互聯網演算法等的法律法規已出台不少,比如近期出台的《互聯網彈窗信息推送服務管理規定》《關於進一步規範移動智能終端應用軟體預置行為的通告》等,都表明了監管部門明確的立場和態度,同時是將手機App的管理工作前移,不再過於依賴事後的審查和整改。從治理效率來講,在前期治理力度越大,後續風險就會越小。而且更加細化和具體的條款和規定,也給了企業和平台更嚴格的約束和操作空間,給予用戶個人權利更嚴密的保護。
當然,也應該看到,從《徵求意見稿》的條文到網友期待的「儘快落實」尚存在一定距離,剛性規定的落地仍需在遵循市場規律和具體實際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引導企業規範發展。而企業也應該多從用戶角度出發,看到用戶的真正訴求,滿足用戶體驗,這同樣是贏得市場的關鍵一環。把「App自由」還給用戶,還需要相關各方的共同努力和維護。
朗誦: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