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見習記者 嚴燦 北京報道
「世界盃我有內幕消息,充值成平台會員,跟著我買就能賺錢。你看我推的日本勝德國就紅單了,群里家人們都掙了不少。」
你是否也曾收到類似的訊息或電話。這些未曾謀面的「朋友」總是特別關心你,問你缺不缺錢,主動帶你投資、幫你轉移到安全賬戶...等你意識到被騙時,對方已化作一個紅色的驚嘆號,在「您撥打的是空號」的忙音中消失得無影無蹤。直到警察介入才發現,那位「朋友」甚至遠在境外,過往的關懷都是話術套路,想要挽回損失幾無可能。
近年來,電信網路詐騙已成為發案最多、上升最快、涉及面最廣、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犯罪類型。據最高法相關數據,2017年至2021年,全國法院一審審結電信網路詐騙犯罪案件10.3萬件,22.3萬名被告人被判處刑罰。2022年上半年,電詐案件1.1萬件,2.1萬名被告人被判處刑罰。
同時隨著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電詐的作案手法也是千變萬化、層出不窮,出現了從電話、簡訊向互聯網發展的新動向。公安部相關統計表明,通過互聯網實施的詐騙案件佔比快速上升,已經達到了85%以上。特別是新冠疫情背景下,人們生產生活加速向網上轉移,進一步加劇了案件的高發,電信網路詐騙犯罪已成為全球性的打擊治理難題。
如何在新形勢下保護好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9月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路詐騙法》(下稱《反電詐法》),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作為一部目標精準的法律,反電詐法除了對電信、金融行業進行了相關治理規定,對互聯網治理也有了詳細的規定,通過加強對電話卡、銀行卡、互聯網賬號管理,覆蓋電信網路詐騙發生的信息鏈、資金鏈、技術鏈、人員鏈,從源頭上防範電信網路詐騙。
移動互聯網成基礎設施 各界協同助力全民反詐
隨著智能手機的逐漸普及,我國移動互聯網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張,手機網民規模不斷攀升。據CNNIC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51億人,手機網民為10.47億,其中短視頻用戶達到了9.62億人,佔網民整體的91.5%。
手機網民的規模已經大到不可忽視,互聯網原本或許只是一個行業,現在則幾乎是全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儼然已經成了新的基礎建設和公共設施。而觀看和製作網路短視頻也已成為公眾上網的主要目的。
主打短視頻的快手在近日發布的2022年Q3財報中顯示,平台月活用戶達6.26億,日活為3.63億,用戶時長達到了129分鐘/天。作為一家擁有如此龐大用戶基數和時長的互聯網平台,快手是如何參與打擊電信網路詐騙的?
據了解,為了打擊電信網路詐騙,快手成立了由技術風控、社區安全、信息安全、政府事務、法務等多部門人員組成的反詐治理專班,以「事前發現、教育,事中阻斷,事後打擊」為策略,從技術攔截治理、反詐宣傳教育、平台間協作治理、聯動警方落地打擊等多維度對電詐進行治理。
《反電詐法》中著重提到了社會各界協同。對此,快手表示已經和各地警方建立了多個聯動機制,通過精準研判、主動報案、大數據支撐、協助調證、快速止損等方式全方位協助警方打擊電信網路詐騙。同時參與了工信部、公安部組織的反詐標準體系建設,基於自身反詐實踐與經驗,與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成功立項並牽頭編製《短視頻社區易受騙人群識別指南》行業標準。
此外,快手提到在外部也搭建了多個風險感知渠道,可實時關注社會上多發、新發的高風險詐騙類型和站內舉報、社交平台、媒體等內外部渠道的反饋,與各地公安、網信、工信部等部門保持溝通,根據多方反饋不斷積累和更新風險識別模型,打擊詐騙行為。
據介紹,今年截至10月,快手通過反詐平台線上系統報送涉詐線索3.5萬餘條,配合各地公安部門進行線下打擊涉詐騙團伙17個,採取刑事措施147人。近期就協助無錫市公安局反詐中心打掉3個以「開網店」為名實施連環詐騙的犯罪團伙,抓獲詐騙團伙成員22名,繳獲涉案電腦、手機一大批,涉案金額達190餘萬元。
打擊電詐有的放矢 人工智慧精準防範犯罪
「相比傳統犯罪,電詐分子手法不斷翻新,具有隱匿性強、跨平台趨勢明顯、打擊難度大等特點。打擊電信網路詐騙,最大的難點是如何提高群眾防騙意識和平台間反詐協同性。」快手談到反詐難點時提到,「互聯網平台可以利用平台大數據、風控技術、內容運營等方面的優勢,貢獻反詐技術經驗和力量,提升用戶的防騙意識,助力電信網路詐騙打擊工作。」
那麼互聯網平台具體怎麼做?通過技術驅動助力反詐。快手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平台基於深度學習等技術自研了超百項反詐模型並搭建線上模型訓練平台,將對抗新詐騙手法的模型研發周期從原來的天級縮短為小時級;同時基於詐騙人的歷史話術、賬號等資源,建設詐騙資源、詐騙素材等多維度黑庫,藉助自動化平台持續更新優化詐騙風險識別策略與模型,可快速應對詐騙新手法、縮短對抗響應周期。
相關統計表明,公安機關發現的詐騙類型已經超過50種,其中刷單返利,虛假投資理財、虛假網路貸款、冒充客服、冒充公檢法是5種主要的詐騙類型。2022年以來,網路刷單類電詐案件持續高發,發案數和資金損失均佔全部電詐案件的40%,已成為當前危害最突出的電詐類型。
針對這類平台多發的引流性詐騙,快手表示搭建了上千個風控模型,對涉詐異常行為、詐騙話術等進行精準主動識別,實現風險行為快速處置。針對惡意引流用戶,採用自動識別+人工核實方式進行核查,若發現涉嫌詐騙,及時對涉詐異常賬號進行處置。同時搭建多個詐騙專項審核隊列,對可疑詐騙賬號進行嚴格審核,提高審核效率,縮短處置時間。
《反電詐法》針對互聯網治理方面提出了真實身份登記、異常賬號處置、涉詐信息監測等具體要求,並明確了電信網路詐騙場景下「出售、提供個人信息」的違法性。配合《個人信息保護法》對個人信息保護雙重發力,既從上游阻斷為實施電詐提供信息源,也防止在反電信網路詐騙工作中個人信息的二次泄露。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近期報告表明,6.32%的網路詐騙案件就是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後有針對性地實施詐騙犯罪。
個人信息的泄露,為犯罪分子實施電信網路詐騙提供了「知己知彼」的便利,特別是在冒充朋友領導、快遞物流、投資理財、殺豬盤等詐騙案件中,實現了精準鎖定詐騙對象的精準詐騙,令人防不勝防。
對此,快手在此前接受採訪時提到,平台在內部推進了數據的嚴管嚴控,將用戶個人信息進行加密、脫敏、隔離保護,降低信息泄露風險,獲得了ISO 27701國際隱私信息管理體系認證。同時平台持續推進實名認證升級和身份核驗保護,通過引入NFC刷證認證功能,在保護用戶個人信息的基礎上,預防網路詐騙。
據快手數據表明,今年截至10月,平台主動封禁涉嫌詐騙賬號109.7萬個,攔截阻斷超94%的詐騙行為發生。近期配合嘉興桐鄉警方成功破獲一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打掉一個「釣魚」盜號犯罪團伙,抓獲犯罪嫌疑人9名,扣押電腦、手機、硬碟等作案工具60餘件,涉案金額達200餘萬元。
電詐可以預防 普法宣傳是關鍵
電信網路詐騙特點鮮明,犯罪分子多通過遠程操控來實施犯罪,讓人摸不透抓不著。如果案發後再去追捕,不僅難以找到犯罪嫌疑人,將其抓捕歸案,而且追贓挽損概率也極低。好在,電詐是可以預防的,只要被害人能及時中斷與不法分子的通信聯繫,就不會上當受騙,被騙後也能及時止損。
要預防犯罪,就得事先採取防範性措施。當前電詐分子往往利用受害人「貪利」思想和輕信麻痹的心理,以及信息的不對稱,通過精心準備的詐騙話術和套路,誘使受害人上當而實施詐騙犯罪活動。
對此,快手反詐團隊提及,平台結合短視頻社區業務場景特點設計並研發了易受騙人群識別系統,綜合多種用戶教育技術手段,反覆對易受騙人群進行反詐提醒,確保用戶體驗的同時實現反詐教育的精準觸達。今年截至10月,每日反詐防騙提示超200萬次,預警提示後的用戶被騙舉報數減少超61.9%。
正如警方所說,電信網路詐騙是一種可防性犯罪,除了嚴厲打擊,更要堅持做好普法工作,防範於未然。據快手介紹,今年5月初在配合中宣部、公安部聯合啟動的「全民反詐在行動」集中宣傳月活動期間,平台上共發布相關作品4297條,總播放12億次,點贊2618萬次,累積開展158場反詐直播,達成1800萬在線觀看,相關賬號新增粉絲45萬。
此外,快手也在反詐普法宣傳上積極創新,比如邀請相聲表演藝術家馮鞏發布養老反詐視頻,以快板書的形式揭露騙術常見套路,最高檢新媒體與快手合拍的《反詐精英——人民的檢察官》紀實短劇也將在12月上線。據悉,該短劇以6個真實典型詐騙案例為原型,從人民檢察官辦案視角出發,剖析生活中的詐騙陷阱,以生動的政務宣傳形式加強以案釋法,最大化發揮真實典型案例的指引作用。
一直以來,相關部門都在努力營造全民反詐、全社會反詐的濃厚氛圍,全面提升民眾識騙防騙的能力。快手表示,平台聯合相關政務號和媒體號,通過短視頻+直播的形式,以反詐短視頻徵集、反詐短劇、多鏈路反詐直播連麥等為內容開展反詐宣傳,提升覆蓋面,並通過用戶信任的媒體、政務機構宣傳不斷提升用戶反詐認知,推動全民反詐。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