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釘上線了「文字表情」和「快捷指令」兩個新的功能。簡單了解就會發現,這兩項全新的功能延續著近幾年的步調,依然圍繞場景社交體驗展開,也依然是針對團隊溝通場景的微小創新。在大家的印象中,B端產品是面向企業或者組織的,滿足的並不是用戶個人需求,你可以能也有這樣一個疑問——為何釘釘要在IM(即時通訊)這一領域多年持續性的整活?今天我們就以這兩項新功能為切入點進行分析,嘗試對釘釘近年來的產品設計思路進行拆解,看看能否探討出這類B端產品的設計方向和發力點。
「文字表情」不是管理者的訴求,「快捷指令」亦然
通常情況下,文字和表情總是被我們分開來探討,這是因為兩者在用途有著很大的區別。
在更多時候文字都被用來承載信息與內容,想必大家都深有體會,在工作場景中,當我們通過文字傳達一些信息時,雖然表意更加精準,但因為單純的文字脫離了場景之後,能夠傳遞的情緒相當有限,交流會顯得過於嚴肅,容易造成雙方更大的心理壓力。
更多人為了避免這些弊端會在消息中添加表情,或者直接使用表情的方式進行內外部的溝通和交流。這種方式便捷、輕鬆,也容易產生情感認同。翻翻聊天記錄你會發現,在更偏個人的溝通場景之下,表情在溝通中的佔比非常大。不過,在工作場景下,使用表情溝通且不談是否不夠嚴肅或過於隨意,單就效率這一核心點,就是不合格的。
當信息與內容的傳遞需要同時滿足用戶的情感需求,IM產品要如何通過產品創新來解決這個問題呢?釘釘做出了一個新的嘗試——文字表情。
「文字表情」顧名思義是文字和表情的結合,它的形式是以彩色方塊為背景的四字短語或英文首字母縮寫。它的內容可以是主要包括「辛苦了」、「已完成」這樣的職場高頻辭彙,以及一些「不愧是你」、「YYDS」、「大受震撼」這樣更偏互動類型短語。
簡單使用幾次之後你會發現它與目前年輕人比較喜歡的「彈幕」有著很多相似性,甚至可以把它看作是「彈幕」的一種變體。「彈幕」能夠通過簡短文字與視頻內容的結合產生化學反應,表達出更豐富的情緒,而「文字表情」也能通過自己獨有的形式給輕量化的文字表達附上一層溫度。面對通知時,可以不再回復乾巴巴的「收到」;團隊取得成績時,也可以通過簡單操作表達出足夠的情緒,隨手發出的消息可以顯得更有誠意。
「文字表情」的自定義支持系統級的emoji,算是擁有一定的自由度,添加一些企業和組織自身比較有默契的「內部梗」後,使用起來會更有意思一些。最多4個字元的限制,保持了B端產品足夠剋制的底線,目前來看即使群內討論激烈,對他人的干擾處也在一個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釘釘此次更新的另一個主要功能「快捷指令」,是為解決功能找不到、操作鏈路長、應用跳轉多等問題而設計。該功能將「/」命令應用到了用戶高頻使用的IM、主搜、文檔等場景下,在這些界面當中,我們都可以通過輸入「/」喚起應用菜單,結合關鍵字檢索,快速找到我們想要的功能和內容,在同一個界面當中解決更多問題。
一個指令串聯多個業務模塊的方式,並非只是為了提高操作效率這麼簡單。打開一款應用後,在繁瑣的眾多入口中迷茫,應該是很多人都經歷過的事情。不僅是釘釘,更多產品隨著業務場景的豐富,產品內部會大量堆積各種入口,給使用者增加更多負擔。個人認為「快捷指令」推出的目的更多是為了平衡業務成長所帶來的複雜性,避免不必要的認知成本。
「文字表情」和「快捷指令」兩款新功能可以分別看作是「為滿足情緒表達需求的現有功能小更新」以及「複雜老應用的自救手段」,它們在產品功能設計角度來看還比較新穎和實用,但卻明顯更多考慮的是個人用戶的價值,而非單純企業一號位和管理者的訴求。對比微信,釘釘作為一款B端產品,顯然需要思考更多的維度。
論整活,為什麼微信也沒釘釘能折騰?
在大多數人眼中,B端產品通常會在抓住大客戶核心需求後選擇「躺平」,並不用像C端產品那樣需要頻繁迭代,等到C端產品激烈競爭中湧現一些好的創意,奉行「拿來主義」就可以了。但如果你關注這幾年IM這個領域,你會發現根本不是這個樣子,釘釘的整活頻率遠高於我們熟悉的微信,這是為什麼呢?這還是要從B端產品和C端產品的底層邏輯和戰略定位來講。
軟體在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就不會再頻繁或大規模的進行功能更新,從這幾年的微信上,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這一點。更強調流動性和即時性的微信,在更多場景下會在效率和互動性中選擇後者,因此我們常遇到一個通知跟著刷屏「收到」的奇葩場景,寧可讓大家去爬樓,也不願摺疊任何一個參與者發出的信息。除了被強推的視頻號功能,微信最近一些讓用戶產生記憶點的功能「表情爆炸」、「拍一拍」等。這些功能的側重點是社交和互動的趣味性,甚至在一些情況下,它會不惜打擾到用戶,有點有趣、有點煩,但絕對不實用是它們的共同特點。
釘釘作為一款已經七歲的產品,自然也已經到達了「打磨細節」的階段,只是作為B端產品,它需要更加關注消息的傳遞效率。所以你在同樣接受通知的場景下,會看到它將重複消息聚合在一起,給更重要的主幹信息留出更大空間,讓消息的接收方感受到更大的效率提升。
不過,釘釘雖然是一款B端產品,面向的是企業或者組織,但最終的使用者還是個人。個人歸屬於組織,組織又有自己的文化和共識,當我們把溝通的重任交給釘釘,它不得不去考慮個人用戶在效率之外的情感型需求。它所面對的業務場景更為複雜,在產品設計上就需要更加理解用戶場景和業務流程,通過創新來解決用戶問題。
還記得發生在教育領域的「學生集體打一星」的事件嗎?為什麼一款公認好用的應用,會被差評刷屏呢?時過境遷,當我們已經不再拿這個事件當作「行為藝術」去調侃,我們會發現,這其實算得上是一種「不滿」的爆發,與敢怒不敢言的職場人相比,孩子們率先發難,卻也給應用廠商敲響了警鐘。
當我們把視角落到每一個基層使用者,每一個企業和組織中類似「員工」的角色時,事情就變得很好理解。從一個個類似「打卡」、「已讀」這樣自上而下管理功能,到層級分明的項目管理和審批彙報,讓掌握主動權更少,被迫接受更多的基層使用者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壓力和不舒服。這種「焦慮」原本是每一個to B產品都會或多或少給到基層用戶的負面情緒,一款成熟好用的to B產品或許只需要考慮一號位老闆和中層管理者的需求,但當釘釘逐步成為過億用戶的國民級應用時,這種負面情緒被成倍放大,關注數量龐大的基層使用者感受,考慮員工的訴求,就變得勢在必行。終於,to B產品的產品經理不只要懂業務、懂技術、懂產品,還具備更高的洞察力和同理心了。
無論B端應用還是C端應用,無論是易用性還是扁平化,其實都在為提升「使用效率」做最終努力,對於企業來說,提升溝通效率就是減少成本。釘釘目前佔三成以上的95後用戶,而90後用戶的佔比只多不少。作為一款年輕人佔據主流的、已經擁有5億用戶的國民應用,我們會發現身為B端產品的釘釘也在逐漸重視溝通過程中組織成員間的互動,逐漸在噪音最小化的前提下,為溝通不斷加料,提升效率。
寫在最後
釘釘總裁葉軍(花名:不窮)曾對to B產品觀有過一些表達,「toB產品應具備和 To C 產品一樣的體驗,讓用戶最短路徑地完成功能的使用,使用不會被打散,過程不會跳離,任何界面噪音最小化」。效率和情緒兩手抓對於普遍體驗不算卓越的B端產品來講挑戰不小,七歲的釘釘正在通過自己的方式應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