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大陸市場,台積電畫風變了,客戶接連跑路,被迫節流40億美元

台積電怎麼畫風變了?今年不到一年,兩次提出代工費漲價,對自己在半導體的龍頭地位非常自信,如今卻畫風一轉,開始勸員工放假回家,多陪陪家人,多自我充電。這是不幹活了?不想賺錢了?實際上,台積電這是沒有辦法了。

台積電的十大頭號客戶從三季度起先後砍單,其中聯發科跟英偉達砍得最狠,最近甚至傳出消息,稱某3納米製程的大買家臨時變卦,取消訂單,台積電砍掉供應鏈最高五成的訂單。今年全球對晶元的需求大幅下跌,而美國新出台的法案,又將最大的大陸市場排除在外,所以交易量下跌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台積電

台積電總裁魏哲家親自發內部信,鼓勵員工回家休假,第二天台積電的股價跌幅就超過了4%。為什麼會這樣?答案其實很簡單,全球晶元開始供過於求,大家不再需要那麼多晶元,傳到產業鏈上游,依靠美國單一大客戶的台積電也就萎靡不振了。

其實5月開始,晶元砍單的苗頭就冒出來了,當時對台積電的影響還不大,但現在台積電前十大客戶里,聯發科、AMD、英偉達等5家的訂單削減幅度都超過了預期,還推遲交貨日期,這種滋味就很不好受了。

台積電已經將2022年的資本開支下調到360億美元,減少了至少40億美元的絕對金額。這意味台積電為了保證自己的現金流不出問題,寧可砍掉整個供應鏈上40億美元可能帶來的潛在收益(台灣經濟日報數據)。

台積電稱,終端市場需求減少,再加上客戶產品進度延遲,台積電的6納米、7納米產能利用率將滑落,這種情況估計要延續到2023年上半年。

晶元行業的產能擴張有滯後性,2020年開始各大製造商鉚足勁建設新產能,也就導致了現在持續性的產能過剩,如果有一個超級大市場,將緩解這種現象。中國正好是全球最大的晶元市場,消費了全球約四分之三的晶元。但美國的晶元法案,偏偏阻止晶元進入中國,一心要讓晶元製造迴流到美國本土。

甚至美國早在晶元法案之前,就對台積電施壓,導致台積電來自大陸的營收不斷減少。2020年,台積電有約542億人民幣的營收來自大陸,但2021年,這個數字已經下降到367億元(觀察者網數據)。

美國撥款520億美元發展半導體製造業

台積電的業績和大陸市場有著相當大的關係,無法再為華為代工以後,雖然還有美國企業的支持,台積電的營收增速較之2020年明顯下滑:台積電2021年總營收約354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5%;稅前凈利潤約148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4%。2020年,這兩項業績指標的增速是25.2%跟50.0%(台積電財報)。

現在台積電的第一大客戶是蘋果,但失去華為的後遺症已經開始出現。在全球晶元業不景氣的大前提下,台積電的大客戶們先後取消先進位程的訂單,就連蘋果也叫停了台積電的3納米訂單。

台積電的優勢之一就是擁有約80台光刻機,用於生產3納米到7納米的先進位程,但光刻機的成本很高,一台耗電約1百萬瓦,預計2025年將消耗台灣地區全能耗的12.5%(彭博社數據)。現在沒有了訂單,台積電的高付出得不到回報,也就有了年底開始關閉部分光刻機的計劃。

美國對華晶元限制刺激中國創新

除了被大客戶砍單,台積電未來還要面臨來自大陸製造商的競爭。美國雖然又公布了多項晶元禁令,限制對華出售先進晶元製造設備,但光刻機巨頭荷蘭ASML表示拒絕,堅持對華出口光刻機,強調會堅定支持中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