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層解釋:第 1 層與第 2 層有什麼區別?

區塊鏈就像洋蔥,它們都有層。洋蔥有層次。區塊鏈也有層次。

讓我們一次一層地剝離區塊鏈層!

什麼是第 1 層區塊鏈?

第 1 層是基礎區塊鏈;它可以使用自己的網路驗證和完成交易。第 1 層區塊鏈項目的示例是比特幣、以太坊和Cardano。

第 1 層區塊鏈網路有自己的原生代幣,也稱為硬幣,用於支付交易費用

使用第 1 層進行擴展

第 1 層網路存在擴展問題。當區塊鏈難以處理網路所需的交易數量時,交易費用就會增加。

在解決擴展問題時,您會遇到區塊鏈三難困境,這是 Vitalik Buterin 創造的一個術語。這是您嘗試平衡去中心化、安全性和可擴展性的地方。所有擴展解決方案都將嘗試在這三者之間取得平衡。

您還可以資助一些超級節點(通過購買超級計算機、大型伺服器等)來保護和擴展您的網路。但這會使你的區塊鏈中心化。

提高第 1 層可擴展性的主要方法有三種:塊大小更改共識機制分片

增加塊大小

如果第 1 層網路難以處理所需的交易數量,您可以增加塊大小。這將允許在每個塊中處理更多事務。

然而,這只是到目前為止。由於塊數據需要下載,較大的塊大小最終也會降低交易速度。這就是為什麼你不能簡單地創建一個無限大的塊。超大區塊也會減少去中心化。

共識機制變更

一些共識機制的可擴展性不如其他機制。

例如,工作量證明共識機制的可持續性和可擴展性不如權益證明。這就是為什麼以太坊正在慢慢地從前者過渡到後者。

我們之前已經在此處[1]更詳細地介紹了共識機制。

分片

簡而言之,分片是將一組數據拆分成更小、更易於管理的分片。這是幫助分散負載的簡單方法。想想吃蛋糕,一旦它被切成薄片並分發給其他人,它會更容易吃。

分片通過將網路分成不同的分片來增加交易輸出。由於網路的劃分方式,每個分片並不包含來自區塊鏈的所有信息。節點完成分片後,會將其廣播到區塊鏈,然後在區塊鏈進行驗證。

這有助於分散工作量,進而提高交易速度。

什麼是第 2 層?

第 2 層協議建立在第 1 層區塊鏈之上,以解決第 1 層的可擴展性問題。

這是通過創建一個二級框架來完成的,該框架不需要第 1 層鏈——也稱為「鏈下」。

第 2 層可以改進的兩件事是事務速度(一個事務需要多長時間)和事務吞吐量(網路在定義的時間段內可以處理多少事務)。

當第 1 層網路變得擁塞時,第 2 層可以彌補不足,以縮短交易時間並降低交易費用。

它是如何工作的?

第2層有幾種方法可以解決第1層的可擴展性問題。

頻道

通道是第2層的解決方案,允許用戶在向基層報告之前在鏈外進行多次交易。

有兩種類型的渠道:狀態渠道支付渠道。支付渠道很簡單;它們允許在鏈外處理付款。另一方面,狀態通道有點寬泛;它們允許區塊鏈上可能發生的任何交互在鏈外發生(例如,智能合同)。

這種解決方案的一個問題是,網路必須了解用戶,這意味著開放參與不是一個選項。這些用戶還必須將他們的令牌鎖定在multisig合同中。

Plasma

Plasma由Joseph Poon和Vitalik Buterin創建,利用智能合同和數值樹創建了「子鏈」,這是原始區塊鏈(也稱為「父鏈」)的副本。

該框架將交易從原始鏈推向子鏈,以提高交易速度並降低交易費用。

然而,Plasma體解決方案不能用於幫助擴展通用智能合同。此外,用戶必須等待一段時間才能從第2層取錢。

側鏈

側鏈有自己的獨立區塊鏈,使用自己的共識機制和區塊要求。他們可以使用相同的虛擬機連接到第1層。這意味著可以在第1層使用的所有合同和交易也可以在側鏈上使用。

Rollups

rollup解決方案將側鏈事務組合在一起(或匯總)為單個事務,以生成稱為SNARK(簡潔的非互動式知識參數)的加密證明。一旦生成SNARK,它將廣播到基層。

有兩種類型的rollupsZK rollupsoptimistic rollups

optimistic rollups使用虛擬機,可以輕鬆地從第1層遷移到第2層。

ZK rollups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但不要使用虛擬機,因為它使在圖層之間移動變得更困難。

什麼是第0層協議?

第0層協議允許第1層項目之間的跨鏈互操作性。這是第1層的一個主要問題;一旦你進入生態系統,就很難移動到另一個生態系統——第0層解決了這個問題。

並非所有基於同一第0層構建的區塊鏈都將具有相同的設計。它們可以使用不同的共識機制、塊參數等。

通常,第0層令牌充當反垃圾郵件過濾器,要求您對第0層的令牌進行賭注才能訪問其生態系統。

第0層示例

Cosmos[2]是第0層協議最著名的例子。

他們提供開源工具,如Tendermint[3]Cosmos SDK[4]IBC[5],以幫助開發人員輕鬆創建自己的區塊鏈,可以相互通信。他們的目標是創建「區塊鏈互聯網」。

Binance[6]Crypto.com[7]Polygon[8]等項目是使用Cosmos創建的。

第3層存在嗎?

是的!

第3層是支持基於區塊鏈的應用程序(如dApps、遊戲、存儲等)的協議。第3層通常被稱為「應用程序層」。

「應用程序層」為第1層提供信息,供其處理(例如智能合同)。沒有應用程序,第1層協議將相當無聊。第3層賦予基本區塊鏈功能,而不僅僅是交易。

大多數第1層區塊鏈允許您輕鬆地將第3層項目直接構建到他們的網路上,但比特幣無法做到這一點。一些比特幣分叉正試圖將dApps引入網路,但我們尚未在基礎比特幣網路上看到真正的第3層項目。

比特幣可能錯過了,因為以太坊、索拉納和卡達諾等區塊鏈擁有蓬勃發展的第3層生態系統,豐富了他們的區塊鏈。

通常,這些項目具有跨鏈功能,例如Uniswap,它允許用戶跨不同區塊鏈交易資產。

值得注意的是,每個區塊鏈都使用不同的編程語言。這意味著提供跨鏈功能的第3層應用程序必須是多語言的。例如,從以太坊的Solidity轉換為Cardano的Haskell。

第3層提供了僅交易之外的現實世界應用程序下方的圖層。現在,您可以創建NFT、交換令牌、玩遊戲等等。應用程序層釋放了區塊鏈的全部潛力。

第4層存在嗎?

不存在。我們討論的層通常被稱為區塊鏈的四層,但這是因為我們在編程世界中從0開始計數。

結論

區塊鏈有很多層次,它們都相當重要。讓我們快速回顧一下它們:

  • 第1層:基本區塊鏈網路。他們驗證和完成交易,但在擴展方面遇到問題(例如比特幣)。
  • 第2層:第1層協議的縮放解決方案。它創建了一個二級框架,用於「脫鏈」交易(例如比特幣閃電網路)。
  • 第3層:啟用基於區塊鏈的dApp、遊戲等。也稱為應用程序層(例如Uniswap)。
  • 第0層:啟用第1層協議之間的跨鏈互操作性(例如宇宙)。

引用鏈接

[1] 此處: https://web3.hashnode.com/cryptocurrency-consensus-mechanisms-explained
[2] Cosmos:
https://cosmos.network/
[3] Tendermint:
https://tendermint.com/
[4] Cosmos SDK:
https://v1.cosmos.network/sdk
[5] IBC:
https://ibcprotocol.org/
[6] Binance:
https://www.binance.com/en
[7] Crypto.com:
https://crypto.com/
[8] Polygon:
https://polygon.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