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之父」張小龍年薪3億,曾獨自一人完成7萬行代碼

『 程序員改變世界,原來這些大佬都是程序員出身,如今他們身價過億。互聯網新時代,IT大有可為。』


上次波妞講到「勞模」雷軍,今天的主人公則是當年差點被雷軍以15萬元收購的Foxmail的開發者——張小龍,然而陰差陽錯,雷軍因參加活動讓同事去談,卻被這個同事否決了,理由是:


「那個東西,我們一兩個月也能做出來,值嗎?」


張小龍,1969年出生於湖南邵陽,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不光自己家窮,親戚朋友也沒一個富的。


年輕時候的張小龍就是個技術宅,經常加班寫代碼,養成了白天睡覺晚上熬夜的習慣,而這完全是出於愛好。


張小龍從小就有兩個特點:愛讀書和成績好,而這兩個方面往往是和「不平凡的人生」這樣的名詞聯繫在一起的。


1987年,18歲的張小龍考入華中科技大學電信系,讀碩期間,張小龍接觸了C語言開發,並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之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間為張小龍)


1994年碩士畢業後,25歲的張小龍被分配到一家國營單位,而94年正好是改革開放的年份,但是在單位里的張小龍卻表現得資質平平。


在紛紛下海的浪潮中,不願意整天躺在機關大樓里的張小龍也辭去了這份「鐵飯碗」。隻身一人來到了改革開放的聖地——廣州。


藝術品foxmail


張小龍主要研究的就是軟體開發,在這一領域,張小龍的嗅覺極其靈敏。來到廣州的張小龍十分渴望開發一款屬於自己的軟體。


但是沒有合伙人,也沒有同事,只能自己動手,一行行地敲代碼,整整七萬多行,都是自己一個人完成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1997年,一款屬於張小龍的軟體誕生,foxmail上線。


在兩年的時間裡,就拿下了全球400多萬的用戶,張小龍一戰成名。


但是很奇怪,張小龍卻並沒有從中獲益,因為這是一款完全免費的軟體,沒有任何商業模式,他仍然是一個追求產品藝術化的「窮人」


彼時,他已經來到廣州3年了,最窮的時候身上只有3塊錢,落魄不堪,不堪重負的他,絕望地將foxmail賣掉,隻身一人去了西藏,開啟了維持5年的心靈提煉。


「我把Foxmail『賣』了。」說完這句話,我突然有一種很深的失落感,好像那一刻才意識到,Foxmail 是真的要離我而去了。一個與我朝夕相處了四年的伴侶,一件四年來我精刻細雕的作品,從靈魂到外表,我能數得出它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典故。


我突然有了一種想反悔的衝動。我寫了十年程序,第一次,我為我對自己的一個作品的不再擁有有如此強大的失落,失去才知道寶貴。Foxmail的80%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完成的。我只想將它雕塑成一件藝術品。」


張小龍這種浪漫主義後來延續到了QQ郵箱、微信...


起死回生的QQ


2004年,中國的互聯網已經初具雛形,騰訊的馬化騰阿里的馬雲、百度李彥宏,眾多商業巨頭紛至沓來。


唯獨日後呼風喚雨的張小龍,獨處在陰暗的角落,彷彿被這世界遺棄


2005年,騰訊以高價收購了曾經的foxmail,張小龍也被陰差陽錯地帶到了騰訊。


馬化騰非常看好這個曾經被命運捉弄過的年輕人,他把幾波人都扶不起來的QQ郵箱交給張小龍,期望他能弄出點動靜。


當時的QQ郵箱在外界人的印象里是又臭又爛,日登陸用戶不足200萬



可是張小龍偏偏就不信邪,他立「軍令狀」,要求每個產品經理在一個月內,必須要收集1000個用戶的反饋意見,做10個用戶調查。


張小龍還要求廣研的內部郵件系統,全部替換為QQ郵箱,讓自己變成自己的用戶。


剛開始的時候,開發團隊對於張小龍的做法並不理解,他們覺得這些事情應該是客服做的,如今直面用戶的謾罵、差評,心情很是低落。


3個月之後,他們發現每解決一個產品問題很快就能收穫到用戶的認可和讚許,隨著改進的深入,QQ郵箱收穫了用戶的口碑,他們的內心逐漸平穩、欣慰。


很快,QQ郵箱便起死回生,用戶數全國第一,張小龍居頭功。


可是張小龍始終是難展鯤鵬之志,說到底自己只是項目負責人,到頭來,自己什麼也沒有。


巨無霸——微信


時間轉眼來到2010年,張小龍已經42歲了。


那一年,他看到了一款即時通訊的軟體KIKI,一眼認定這是能夠打敗QQ的一款即時通信軟體,這種潛在的巨大危機被張小龍捕捉到了。


於是他連忙向馬化騰申請,做一款屬於騰訊的通訊軟體,他得到的回復只有四個字,馬上就做。可當時根本就沒有人看好這個項目,因為QQ體量已足夠龐大,何必多此一舉!


真理往往只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兩個月後微信上線,上線之初,並沒有在互聯網裡引起動蕩,相反卻在小範圍的傳播中,以極簡的風格受到用戶的好評。



張小龍並沒有停滯不前,深諳人性慾望的他認識到,微信必須要革新,必須要拿出不一樣的東西。


本著這樣的理念,微信推出了微信語音消息。要知道,當時的QQ都沒有這樣的功能,足以可見騰訊對於微信的重視。


就這樣,憑藉著新奇的玩法,微信迅速吸收了大量的用戶群體,等到用戶數量到達一億之後,微信又推出了朋友圈,希望將微博拉下馬。同時推出了微信公眾號,徹底將傳統媒體拍死在沙灘上。


2014年,微信繼續生機勃發,才思泉涌的張小龍,推出了微信紅包功能。一夜之間,微信紅包鋪遍大江南北,人人都在用,人人都在學,將現金徹底地藏進了錢包里。


在將近十年的時間裡,微信日活躍用戶突破了12億,張小龍笑到了最後。這在當下的互聯網世界裡,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這或許就是張小龍所說的,微信更多的是一種生活方式


其實,哪有那麼多天才,張小龍的成功背後,全是和自己較勁,不斷地在自我革新。


職場上的很多人,工作一段時間就永遠停留在一個水平。這時候,整個人都走向了僵化,甚至開始倚老賣老,總認為論資排輩也能等到自己升職加薪。


其實,這種思想完全錯誤,就算一個人工作年限再長,一旦開始機械性單調重複,也就再無增長的可能。所以,我們應該學會同自己較勁。

轉載於公眾號,黑馬視頻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