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淘寶閃購宣布啟動高額補貼計劃,將在12個月內直補消費者及商家共500億元。淘寶閃購表示,將通過發放大額紅包、免單卡、官方補貼一口價商品等方式,給消費者帶來優惠,同時上線店鋪補貼、商品補貼、配送補貼、免佣減佣等措施促進商家生意增長。

淘寶閃購的「500億計劃」(圖片來源於淘寶閃購)
4月30日,淘寶旗下即時零售業務「小時達」正式升級為「淘寶閃購」。7月2日,淘寶閃購表示,淘寶閃購上線兩個月,日訂單已突破6000萬,並以巨大流量反哺線下。
知名數字經濟學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認為,淘寶閃購總額500億元的補貼計劃,為我國解決「內卷式競爭」難題提供了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此次500億投入或將為國內餐飲和零售商家提供全新的發展契機。
學者:淘寶閃購的做法值得鼓勵
盤和林對淘寶「500億計劃」表示肯定。在他看來,淘寶閃購向消費者發放大額紅包等優惠措施,既給予消費者實惠,也為商家導入更多客流。
「可以預期,未來商家的訂單數和利潤率都將顯著增加,而淘寶閃購上,商家的賺錢效應將顯著增強。」盤和林告訴羊城晚報記者,對於平台商家來說,要珍惜機會,也要利用好機會,響應政策號召,跳出「內卷競爭」的循環,實現品質化、品牌化、數字化轉型。
淘寶閃購「卷自己不卷商家,補用戶也補商家」的做法,也受到不少網友的認可。如在某社交媒體平台,有評論表示,「當行業深陷低價內卷時,該模式證明用戶獲得感與商家可持續增長並非單選題,從而為即時零售賽道開闢新的航向。」
復盤:「外賣大戰」為何被叫停?
今年以來,多家電商平台企業將目光聚焦於「即時零售」這一領域,展開激烈競爭。
2月,京東高調入局外賣領域,並啟動「品質堂食餐飲商家」招募,提出以全年免佣來吸引商家入駐,與美團、餓了么開始展開正面競爭。2月19日,京東宣布將承擔外賣全職騎手五險一金所有成本。4月10日,京東外賣又宣布,將於次日正式上線「百億補貼」。
4月15日,美團正式發布即時零售品牌「美團閃購」,定位「24小時陪伴消費者的新一代購物平台」。同一天,京東表示,外賣訂單量超過500萬單,同時因秒送業務發展迅速,本季度京東將再招收不低於5萬名全職外賣員。
4月30日,阿里巴巴加入「外賣大戰」,淘寶天貓旗下即時零售業務「小時達」正式升級為「淘寶閃購」,首日上線50個城市。5月2日,淘寶閃購在全國全量上線。淘寶閃購升級後,還聯合餓了么共同加大補貼,通過免單紅包、免單奶茶等為消費者提供福利優惠。
外賣平台的紛爭,引來監管部門的出手。

5部門約談外賣平台企業(圖片來源於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網站)
5月13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網站發文稱,針對當前外賣行業競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五部門近日約談京東、美團、餓了么等平台企業,要求相關平台企業嚴格遵守法律法規規定,合法規範經營,公平有序競爭,共同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切實維護消費者、平台內經營者和外賣騎手的合法權益,促進平台經濟規範健康有序發展。
有業內人士分析,三大平台「近身肉搏」,大眾的消費熱情被點燃,但商家卻被「卷」得喘不過氣。五部門約談,為這場「外賣大戰」敲響警鐘,只有摒棄惡性競爭,擺脫無謂「內卷」,真正把精力用於保障消費者、商家與騎手合法權益,才能實現行業健康發展。
追問: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即時零售市場?
業內人士認為,近年來電商市場規模增長速度漸緩,但即時零售的規模增長仍保持高速,平台企業加大力度布局即時零售業務,看重的也是該領域巨大的增長潛力。據《即時零售行業發展報告(2024)》預測,2025年即時零售規模將超萬億元,2030年將超過2萬億元。平台巨頭「貼身肉搏」,被行業解讀為「內卷式競爭」。
盤和林表示,所謂內卷式競爭,是指違背經濟運行規律,低質量、同質化的過度無序競爭。在電商領域,內卷式競爭特指無效競爭和惡性競爭,比如,平台抽佣過高,導致配送騎手、商家、消費者陷入存量博弈的死局。商家無利可圖,則不得不通過降低商品品質的方式來保持利潤,消費者遇到了太多低品質商品,則不得不對商品降低預期,通過購買廉價商品的方式來降低商品低品質帶來的損失。如此,惡性循環下,最終平台、商家、客戶等各方終將陷入「惡性循環」。
盤和林告訴羊城晚報記者,從國家層面來看,國家希望的是,包括餐飲、零售商戶在內,都能獲得合理利潤,並通過差異化不斷提高利潤率,從而讓中國製造告別低端,從低端供應鏈向高端供應鏈進發,從價值鏈的底端向頂端進發,最終實現高質量發展。淘寶閃購的這一步,可能是中國電商業的一小步,卻是「反內卷式競爭」整治的一大步。
有網友認為,讓商家賺錢,消費者才能享受更好的服務,在線上服務市場中,商家賺不到錢就會在消費者身上動腦子,去侵害消費者的權益,最終傷害到的是平台的商譽,「平台、商家、消費者其實就是一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
事實上,從2024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到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再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反對「內卷式競爭」的態度愈加鮮明。
文丨記者 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