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當地時間5月2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次在其社交平台「真實社交」上發文,矛頭直指全球智能手機產業的兩大巨頭:蘋果與三星。他表示,未來在美國銷售的iPhone必須在美國本土製造,否則蘋果將被徵收25%重稅。他還點名三星,稱若其產品不是在美國製造,同樣面臨25%的關稅。相關政策最快將於6月底實施。
特朗普的這番發言延續了他一貫的「美國優先」路線。從鋼鐵到晶元,再到電動車和新能源,如今產業迴流的目標正式鎖定手機製造業。而蘋果與三星,被點名本身就是一種施壓,是強制供應鏈遷徙的信號。
蘋果顯然是重點對象。多年來,蘋果將大量iPhone生產環節從中國外遷至印度和越南以降低地緣政治風險,但其核心組件和整機組裝依舊嚴重依賴亞太供應鏈。從晶元、顯示屏、天線到封裝測試,每一環都牽動著數十家廠商,且分布極廣。一旦觸發25%的關稅機制,其產品價格勢必上漲,利潤空間受到壓縮。
特朗普特別提到:「我很久以前就告訴蒂姆·庫克,我要的是美國製造的iPhone,而不是印度製造。」這不是政策表態,而是赤裸裸的行政命令。他不僅要對企業供應鏈動刀,而且在公開平台直接干預一家上市公司的製造邏輯。這種言論本質上是將國家權力與產業利益直接綁定,打造徹底的「政商管制型製造體系」。
三星的壓力同樣不容低估。其在美國市場雖不如蘋果市場份額龐大,但依舊主導大量安卓用戶。在德州奧斯汀投資的晶元廠雖有亮點,但手機製造主力依舊留在韓國、越南、印度。若關稅上路,三星在美國的中端市場競爭力將迅速被侵蝕。
特朗普提出的豁免條件也很明確:只要回美國建廠,就可免稅。他正在利用「關稅+豁免」的雙重結構,迫使全球頭部企業重塑自身供應鏈。這不僅是強制迴流,而是一場政治意志凌駕資本效率的示範戰。
雖然近年來蘋果確實在印度建廠,並提升本地化生產能力,但絕大多數核心器件依賴美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與台灣地區的緊密配合。若強行斷鏈,不僅損害整體供貨能力,也可能引發技術協同崩塌。三星也無法在短期內將大規模裝配移往美國,高昂的人力成本、政策不確定性、工會制度等問題,意味著其在美製造成本極高。
特朗普的新關稅舉措正衝擊全球化製造系統的底層邏輯。全球製造業已深度分工,企業需要平衡成本、技術、政策、時效、市場分布等多維條件。此類行政干預,直接撼動供應鏈的國際協作根基。這場重構,波及的不只是蘋果與三星,更是整個亞太製造體系。
對中國而言,這一政策釋放出戰略信號。特朗普正在推進「供應鏈政治化」的深層布局,意圖將技術、製造、人力、流通環節全部拉回美境,以在未來中美經濟競爭中獲得「自主可控」的制度優勢。同時,這也是警告蘋果,持續「脫中入印」的策略可能無法獲得美國官方信任,唯有徹底遷往美國本土才能換取政策庇護。
而一旦蘋果、三星順從,美國國內消費者將面臨價格上行與產品選擇收縮的現實困境。生產成本上升將直接反映在零售價格上,尤其是中端市場。企業利潤被擠壓,投資者回報減小,市場彈性下降;部分企業可能被迫選擇「去美戰略」,削弱在美銷售比重,以規避成本壓力。
關稅大棒的政治本質正在顯現。這不再是常規貿易保護措施,而是將關稅作為武器,迫使全球科技巨頭就範。其背後,是對市場邏輯的蔑視,是行政干預主導產業格局的意志體現。蘋果、三星此刻是被公開逼宮的對象,後續可能還將有更多產業被納入特朗普的「製造歸巢清單」。這種趨勢的擴散,將對全球科技產業格局產生長遠影響。
特朗普的牌桌已經擺開,籌碼就是關稅,要求就是建廠,賭注是全球製造主導權。問題在於,誰會低頭,誰敢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