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北京將舉行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比賽,賽事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北京總站參與聯合主辦,屆時將有23家企業和高校的自研團隊來到現場。距離比賽還有不到一周的時間,大家都在緊張有序地備賽調試,那麼這些參賽隊伍會讓自己團隊的哪位機器人蔘賽?機器人選手的配置如何?現在準備得怎麼樣?
實驗室版機器人入場 「大傢伙」如何迎戰?
在參賽名單里,一款叫「靈寶」的機器人受到了記者的關注,因為它近期承擔了不少迎賓、主持等志願服務。
總台記者 邵薇:在「靈寶」的工作調試間可以看到,黑色的機器人是已經成熟投產使用的「casbot 01」機器人,而銀色的是它的實驗室版本se,也是這一次半馬比賽的參賽選手。
由於比賽允許機器人以手動遙控或完全自主的控制方式參賽,綜合考慮後,研發人員選擇了讓靈寶「輕裝上陣」。
總台記者 邵薇:銀色這一台的身高明顯要矮一些,並且考慮到完賽和速度優先的需求,它並不需要配備靈巧手以及帶有視覺識別等的頭部裝置,體重也會更輕,操控性更好。同時,它下半身的各個關節裝置全部外露,能夠直接散熱,並且胸前配備了大面積的風機散熱孔,保證機器的持續運轉,包括背面的電池也是完全裸露的,便於及時更換。
目前01機器人已經在重複性的工業場景和特殊領域投產使用,針對民用場景的02機器人預計在年底發布。企業表示,借著這次機會,選擇實驗室版本參賽,能夠為後續的研發測算獲得最真實的數據反饋,並能擁有更多的合作交流。
北京中科慧靈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 張淼:我們相對來講,以開放的態度去參與這一次比賽。希望藉助這個平台,多和同行、合作夥伴們進行更廣泛交流。能夠在一些室外的場景,進行我們產品實測,看它在室外不同環境下的表現能力。
「小朋友」參賽 特種保護裝備全配齊
在這次比賽中,松延動力選擇了身高僅有1.2米的n2機器人蔘賽,記者探訪發現,它雖然靈活小巧,爆發力卻不俗,它有什麼獨特本領?這次參賽它又在準備些什麼呢?
在北京市昌平區,記者見到了這個小傢伙。袖珍可愛的外觀,讓它每次出街路測都成為人群中的焦點。1.2米的身高總重量僅為30千克,18個高性能關節讓其具有靈活高超的運動性能,在參加長跑比賽前,它可能是一位「體操運動員」。
機器人後空翻,背後隱藏著一整套松延動力自研的運動控制演算法。n2機器人自去年底研發推出後,已經完成了超過100公里的測試里程。此次半馬,將有專註運動速度的「旋風小子」和專註優雅步態的「小頑童」兩支隊伍上場。
松延動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 姜哲源:半馬其實相當於是一個比較綜合性的測試,既考驗演算法能力能夠跑多快,同時也考驗硬體本體能不能撐住這21公里,能不能夠在長時間連續工作下,演算法依然保持穩定。所以這是一個比較綜合性的、公平的、有標準化規則的一個測試。在雙足人形機器人方向,我們實現了像3.5米每秒的最快的奔跑速度,以及我們還實現了像機器人連續後空翻這樣的一些不同的高動態的效果。
在半馬長達21公里的賽道上,機器人要面對複雜地形和長距離奔跑的挑戰,怎樣才能最大程度確保它們的可靠性呢?和人類跑步一樣,好的運動裝備是跑步舒適度和安全性的保障之一。因此,研發團隊貼心地為機器人穿上了「跑鞋」。
松延動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機器人運動演算法工程師 黃興華:目前我們採用的是粘膠的方式,可能跑到一定的時間,就會磨損掉。現在正在設計不同的鞋墊,給這個機器人套上,增加它的摩擦力。
而在腳踝、髖骨等處關節的球軸程、連桿等傳動部位,使用了黑色的氧化模具鋼增強強度,並用球套套住主要部位減少磨損,提升抗衝擊性。可以說,為了「小朋友」的賽場表現,這些細微之處的特種裝備已經基本配齊了。
半馬場景極限測試 推動軟硬體協同升級
一場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事背後,是大量從事機器人行業的人才集聚和最新的技術突破。從舉辦一場比賽到搭建一個全新的應用場景,北京如何推動在人形機器人賽道上克服難題、加速奔跑呢?
超過21公里的半程馬拉松賽事,對採用雙足步態的人形機器人而言,相當於要完成約25萬次精密關節運動。業內人士指出,由數千個零部件構成的人形機器人,要實現穩定狀態下的長距離奔跑,仍面臨多重技術挑戰。這些機器人需要攻克哪些關鍵難題才能順利完賽呢?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 蘇國斌:首先需要解決場景中的持久力問題,需要解決對路線的選擇跑動問題,需要解決過程中的通信問題、信號問題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背後,是若干支團隊要在底層技術上解決好關節散熱、通信、智能方方面面的問題。
相關部門表示,這不是簡單的體育競技,更是對技術突破、產業發展的「極限測試」。目前來看,以備賽為契機,機器人在硬體、軟體能力方面都有了明顯提升。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 蘇國斌:比如說我們在機器人跑馬拉松過程中,研製了更加強勁有力的關節,這樣機器人在運動過程中,它的關節托舉能力、力矩、力臂產生的力的效應就會更大。隨著路面、周邊的環境對機器人會有一定的刺激,它會做出一定的反饋,或者是它通過攝像頭對周邊的環境有一個判斷,然後做出動作的調整,這些都是促進它在具身智能方面很好的一個應用,很好的一個發展。
(總台記者 王勝東 邵薇 尹一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