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日)下午,上海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富申評估諮詢集團董事長樊芸在發言時提到,上海在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方面已經取得了不俗成績,但市場化的科技創新還未形成整體規模,「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才是春。在科技創新的這個大花園裡,特別需要那些草根出身、自主創新的企業。」
樊芸說,去年,上海高校、科研院所、醫療衛生機構等成果轉化達到了365.93億元,實現大幅提升。有的高校成果轉讓從700萬元上升到4.76億元,增長近700倍,去年僅孵化的創業企業就有30多家,研發的創新葯都賣到了美國。
樊芸認為,這與上海試點科研成果轉讓、實施了「三權」下放直接相關。2020年國家9個部委出台文件賦權試點,對科研成果的自主權、處置權、收益分配權交給了科研人員,他們可以獲得70%的收益。2023年上海更進一步,提出全部賦權,這與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的精神是一致的。
「但是,為何部分單位在如此好的政策下依然不願作為?深層次問題其實就是考核評價指揮棒。」為解決這一問題,樊芸建議,從中央事權層面,要改革指揮棒導向和協同機制,尤其是審計、巡視等自上而下的協同性需要加強,不能只有科技部門一頭熱。
此外,要改革專利、稅收政策的雙軌制,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成果轉讓積極性。樊芸說,現行的專利、稅收政策,嚴重影響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建議對高校科研人員成果轉讓收入減50%交稅,延伸到醫療科研人員成果轉讓,實施完整、統一了稅收的政策。專有技術屬於企業的核心資產,更要給予政策激勵,與專利享有同樣的政策。
「高質量的科技成果供給還是不足,說明科技成果評價機制還存在問題,有的還是以論文發布為主要考核指標。」樊芸說,企業與高校評價機制不同,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貢獻的績效尚未納入學校、學科評價;考核重科學研究成績、輕成果轉化成效,重縱向、輕橫向的傾向明顯;高校申請科技進步獎,關注報獎,報課題比較熱衷,而目前成果轉讓卻沒有設置獎項。
她建議,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貢獻的績效納入學校、學科評價。深科研評價機制改革,放寬科研人員評價考核,將產學研深度融合體系建設納入績效計算範圍,構建以產業支撐為核心導向的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