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惡搞企業家雷軍到AI製作張文宏醫生音視頻為自己帶貨,甚至還有不法分子利用AI深度合成視頻,進行詐騙。過去一年,AI深度合成音視頻侵權現象愈演愈烈。
此前就曾有網友曾利用AI製作的劉德華聲音,為自己博取流量,劉德華電影公司還緊急發布聲明提醒網民,不要落入偽造劉德華聲音的AI語音合成技術騙局。近日記者調查發現,實現AI深度合成音視頻並不算難事,甚至在一些購物平台,AI深度合成技術已經成為眾多網店牟利的工具,只需花費幾十元,就可定製AI深度合成名人音視頻。
網路主播直播教學
用開源工具AI深度合成
這些AI深度合成的聲音和換臉是如何製作出來的?記者調查發現,相應的深度合成軟體在網路上下載並不算難,而且還有一些網路主播會開直播教網友如何使用。
記者在手機應用商城搜索換臉換聲,會出現眾多工具。不過記者發現換臉工具,設定了固定的場景,且從效果看逼真度不高。那麼網店製作的逼真度高的AI深度合成的聲音和換臉是如何做到的?

中國網路空間安全協會人工智慧安全治理專業委員會專家 薛智慧:當前咱們有很多開源的這些軟體和工具都可以實現這種換聲換臉的效果,可以供網民自由下載,在自己的電腦上進行安裝和使用。

專家表示此類軟體目前在網路上有數十種,不過不論換聲還是換臉軟體,不同的場景需要調整相應的參數,步驟較多,屬於半專業軟體,有一定的技術門檻,所以不被網民熟知。但是記者發現目前在短視頻平台有眾多主播在教網民使用相關軟體。
未經授權
合成製作他人視頻聲音屬侵權
那麼,在網路購物平台使用AI深度合成技術,製作出售名人的音視頻,是否觸犯相關法律呢?專家表示,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規定,未經授權,不得深度合成製作發布他人信息。網店接單AI深度合成製作名人視頻,已經屬於侵權行為,並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中國計算機學會計算機安全專業委員會委員 呂延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規定,自然人享有肖像、聲音等權益,任何組織或個人利用信息技術偽造都是侵權行為。2023年國家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聯合發布出台的《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要求,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務製作、複製、發布、傳播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信息。2024年網信辦發布的《人工智慧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徵求意見稿)》也提出,對AI生成合成內容要進行標識,以便公眾識別和區分,防止誤導性信息傳播。
網店使用AI深度合成技術製作名人的視頻,應該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趙精武:在司法實踐中,國內已經審結了首例AI生成聲音人格權侵權案。在這個案子里,原告作為配音演員,在沒有經過授權的情況下,他的聲音被AI生成後對外出售。法院在審理中認為,我國的民法典已經在人格權編,將自然人的聲音視為一種人格權益,具有人身專屬性。所以,法院最終認定被告的行為構成侵權。
專家:提高防範意識可以用AI檢測AI
其實,不僅是名人,普通人甚至動畫形象,如果未經本人或版權方同意,就用AI合成製作其音視頻,也可以判斷為侵權行為,應當承擔法律責任。隨著相關技術的普及,我們又該如何防範AI深度合成音視頻侵權的問題呢?繼續看專家的解讀。
中國網路空間安全協會人工智慧安全治理專業委員會專家 薛智慧:從技術角度來說,其實可以利用AI技術來對抗跟檢測AI。當前也有一些典型的AI技術,能夠對這些圖片或者音視頻進行檢測,來判斷或者分析這些圖片是否後期加工和合成的。

中國計算機學會計算機安全專業委員會委員 呂延輝:防範AI侵權問題需要從法律、平台和公眾等多個層面綜合施策。法律層面,要進一步完善相關立法,細化AI克隆技術的法律條款,明確侵權行為的定義和責任,同時加強執法力度。平台層面,要強化相關政策法規的宣貫和執行,做好已有數據的保護,應用技術手段來規避AI克隆侵權問題的發生,同時也要建立健全內容審核和侵權舉報機制,及時發現和處理侵權問題。
法律專家也提醒AI深度合成製作和信息發布者,不要存僥倖心理,法律沒有灰色地帶,切勿因小失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趙精武:法律並不是禁止使用AI合成技術,而是禁止不合法不合理的使用,尤其是禁止不進行任何顯著標識和提示的AI合成信息的發布和傳播。
來源:央視新聞
報料、維權通道: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戶端,搜索「報料」一鍵直達;或微信添加報料客服:xxcbcsp;或撥打熱線0731-85571188。如需內容合作,請撥打政企服務專席191766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