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迅猛發展,AI大模型「深度求索 DeepSeek」憑藉其突破性進展迅速走紅,與此同時,各種以「DeepSeek賺錢」為噱頭的課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社交平台、電商網站、知識付費平台上,到處可見「利用DeepSeek月入10萬」「AI打工仔,輕鬆日入斗金」的宣傳。然而,這些課程真的能讓普通人輕鬆致富嗎?學習人工智慧一定要付費嗎?

DeepSeek賺錢課程鋪天蓋地
DeepSeek賺不賺錢還不清楚,但有人已通過「DeepSeek培訓課」賺錢。目前,市面上的DeepSeek相關課程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1. 基礎操作教學:這類課程主要教用戶如何註冊DeepSeek賬號、如何輸入提示詞、如何優化AI生成的內容等,價格一般在30元左右,甚至有部分免費教程。
2. 進階實戰課程:針對特定職業,比如程序員、內容創作者,教授DeepSeek在編程、本地部署、自動化內容生產等方面的應用,價格通常在100元以上。
3. AI賺錢模式培訓:這類課程售價最高,部分課程高達599元,主打「快速搞錢」概念,鼓吹DeepSeek如何成為你的「AI印鈔機」,教授如何利用DeepSeek進行自媒體運營、知識付費、電商變現等。
其實,許多博主正是利用AI製造焦慮,吸引流量,再將用戶引導至付費社群或課程。

山寨網站:釣魚欺詐、域名搶注、流量引導
「如何用DeepSeek賺到100萬」「DeepSeek帶你躺著賺錢」封面新聞記者注意到,在社交媒體上,頻頻能看到教你如何用DeepSeek實現一夜暴富,在淘寶、閑魚等平台上,不少商家打著「本地部署」的概念兜售DeepSeek接入教程,教你如何把DeepSeek訓練成賺錢工具的鏈接,標價最高達到10萬元。
這些假冒DeepSeek的網站,主要採用近似的域名與界面布局來誤導用戶,進而散布惡意軟體、非法獲取個人數據或誘騙用戶支付訂閱費用。
有詐騙者利用DeepSeek進行金融詐騙,創建了所謂「高大上功能」的空氣幣(無實質價值的虛擬貨幣),甚至出現宣稱可以購買DeepSeek內部原始股的網站。
而假冒DeepSeek的諸多網站,主要採用近似的域名與界面布局來誤導用戶,進而散布惡意軟體、非法獲取個人數據或誘騙用戶支付訂閱費用。
報告稱,這些仿冒域名的使用用途主要為釣魚欺詐、域名搶注、流量引導,其中釣魚欺詐行為主要包括利用非法手段竊取用戶的登錄憑證,利用高度相似域名和界面布局誤導用戶,以及誘使用戶購買虛擬資產等詐騙手段。
2月7日,網路安全專家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指出,仿冒網站的背後可能隱藏著同一實體的大批量註冊行為。「然而,由於域名註冊人普遍採用隱私保護措施,這一推測難以得到證實。」

高仿APP、充值騙局,6位數天價使用教程
近期,蘋果應用商店湧現了多款仿冒DeepSeek的應用程序,如DeepSeed、DreamDesk等高度相似的仿製應用。這些高仿APP的名稱與圖標設計都極具誤導性,導致用戶在下載時極易產生混淆並下載錯誤,目前已有部分用戶不幸中招受騙。
此外,仿冒APP在用戶下載後會引誘其進行付費,騙取訂閱費用。有部分被騙用戶反饋,不小心下載到冒牌應用DreamDesk後,被誘導支付了198元的永久會員費。
除仿冒網站與應用外,在許多平台上存在利用DeepSeek進行盈利乃至「欺詐性獲利」的行為。在某些電商或知識付費的平台上,眾多以「通過DeepSeek賺錢」為噱頭的課程接連不斷。這些課程聚焦於指導如何利用DeepSeek快速創造價值,如使用其生成文案、短視頻腳本、文章等,內容涵蓋了從基礎操作到所謂「迅速致富」策略的各個層面。
DeepSeek的爆火反映了人工智慧技術的巨大潛力和市場需求,但同時也暴露了網路安全問題的嚴峻性。山寨網站的出現不僅損害了用戶的利益,也影響了DeepSeek的品牌形象。
「我們要合理評估DeepSeek-R1本身的重要意義,如果說2023年初OpenAI發布的ChatGPT讓全球看到了大模型的重要價值,那麼這一次的強推理能力,其實也是OpenAI在2024年9月份發布的o1率先在全球實現。」復旦大學教授邱錫鵬表示。
專家:普通用戶不用花錢學!
「普通用戶根本不需要去購買所謂的教程,因為DeepSeek不需要再像之前一樣打磨提示詞。現在各大主流AI都可以直接用自然語言與其交流。」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互動媒體標準推進委員會副主席、互聯網與信息科技專家包冉介紹,這些教程一不專業,二不專註,三也不尊重開源世界的一個基本的規則。如果僅僅是教你怎麼登錄網頁下載App,怎麼通過一種格式化的提示詞的方式,尤其不適用於DeepSeek。指令集的方式實際上它針對的是初期的大模型,它的數據訓練和蒸餾的層數不夠,所以說我們還需要更多指示它要怎麼做,相當於帶著它來做。DeepSeek的推理能力大大增強,說人話就可以了,不用再去搞一些似是而非的這種結構化的語言,這些內容如果去向普通用戶進行收費的話,太黑了。
不過,包冉說,並非所有DeepSeek相關教程都沒有意義,如果有用戶希望將DeepSeek或其他大模型部署在本地,那麼學習相關的教程也是必要的。即使人工智慧功能再強大,也難免會出現「幻覺」——也就是生成看似合理但實際有誤的內容,所以對其生成的內容,務必要加以鑒別。

相關鏈接:
DeepSeek重塑生活:AI是工具還是對手?
清晨6點,白領李薇向AI助手DeepSeek發送當日待辦清單,5秒後收到一份按優先順序排序的日程表;午休時,程序員張磊用同一平台自動修復了代碼漏洞,省下3小時調試時間;晚8點,全職媽媽林芳通過AI生成的營養菜譜,為一家人端上定製晚餐——這是人工智慧滲入普通人生活的縮影。

據第三方數據統計,近一年內,國內超30%的職場人使用過AI工具優化工作流。以DeepSeek為例,其文檔生成、數據分析等功能,將會議紀要整理、報表製作等機械任務耗時壓縮70%以上。「AI像一名隱形助手。」從事行政工作的陳默表示:「它讓我有精力專註策劃創意活動。」而在教育、醫療等領域,AI正輔助人類突破能力邊界:教師借其定製學生學情分析報告,醫生用AI初篩醫學影像,普通人亦可快速入門編程、設計等技能。
AI的個性化服務正重塑生活方式。通過分析用戶行為數據,DeepSeek可提供健身計劃、旅行路線等定製方案。上海市民王倩展示了她由AI規劃的「親子游」行程:預算精確至百元,景點預約時間細化到分鐘。「它甚至提醒我避開女兒過敏的花卉展區。」而爭議也隨之浮現:過度依賴AI是否會導致人類判斷力退化?
儘管AI展現強大能力,但「替代論」仍被多數專家謹慎看待。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報告指出,當前AI更擅長模式化任務,而複雜決策、情感共鳴等仍依賴人類。「AI能寫新聞快稿,但無法替代記者挖掘真相。」從業十年的記者趙菲坦言。DeepSeek團隊亦強調,其定位是「增強人類,而非替代人類」。
當AI從實驗室走入日常,與其糾結「取代」,不如思考「共生」。如李薇所說:「它讓我從瑣事中解脫,但如何活得更好,答案始終在人類自己手中。」技術狂潮中,保持清醒的駕馭者姿態,或許才是這個時代的關鍵命題。
半島新聞客戶端綜合整理,素材來源:封面新聞、中國新聞網、紅星新聞、重慶晨報、央視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