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4日,國家市場監督總局宣布對谷歌展開反壟斷調查,這一消息瞬間引爆了國內外輿論。
很多人可能會疑惑:谷歌不是早在2010年就退出中國市場了嗎?怎麼突然又被調查了?
其實,谷歌從未真正離開過中國,它只是換了一種方式,繼續在中國市場「悶聲發財」。
今天,我們就來揭開谷歌在中國的「隱形帝國」,看看這家科技巨頭是如何在中國市場「暗度陳倉」的。
谷歌的「隱形」布局
2006年,谷歌高調進入中國市場,成立了谷歌中國分公司,並任命李開復為中國區總裁。
當時,谷歌的搜索服務在中國市場迅速崛起,一度佔據了25%的市場份額。
可好景不長,由於文化差異、政策限制以及競爭對手百度的強勢崛起,谷歌在2010年宣布關閉中國大陸的搜索服務,將業務轉移至香港。
表面上看,谷歌似乎退出了中國市場,但實際上,它從未真正離開。谷歌的退出只是放棄了搜索業務,而它的其他業務——尤其是移動服務、廣告和投資——卻在中國市場悄然擴張,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隱形帝國」。
安卓系統的「綁架術」
谷歌的「隱形帝國」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安卓系統,雖然安卓系統是開源的,但谷歌通過其移動服務框架(GMS)牢牢控制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GMS包括Google Play商店、Gmail、Google Maps等核心應用,幾乎所有的安卓手機廠商都必須預裝這些應用,才能獲得谷歌的認證。
對於中國手機廠商來說,GMS是一個無法繞開的門檻。雖然國內用戶無法使用這些服務,但中國手機廠商如果想要進軍海外市場,就必須預裝GMS。
而谷歌為此收取了高額的專利費,每台設備的費用在2.5到40美元不等,以中國每年8億台手機的出貨量計算,谷歌每年從中國手機廠商手中收取的專利費高達160億美元。
更令人無奈的是,谷歌還通過「霸王條款」強迫手機廠商預裝大量谷歌應用,即使這些應用在國內根本無法使用,這種「綁架術」讓中國手機廠商苦不堪言,但也無可奈何。
廣告業務的「吸血大法」
除了安卓系統,谷歌的廣告業務也是其在中國市場的重要收入來源。
谷歌的廣告系統在全球範圍內佔據主導地位,尤其是在跨境電商和外貿領域,幾乎所有的中國企業都依賴谷歌廣告來推廣產品。
然而,谷歌的廣告業務並不總是那麼「友好」,許多中國企業抱怨,谷歌的廣告系統存在嚴重的流量欺詐問題。
有些企業花費數百萬廣告費,結果卻發現大部分流量來自印度、非洲等低質量市場,轉化率極低,更令人氣憤的是,當企業向谷歌投訴時,往往得不到任何有效的回應。
儘管如此,中國企業依然不得不依賴谷歌廣告,因為這是他們進入全球市場的唯一途徑。
谷歌通過這種「吸血大法」,每年從中國企業手中賺取了數十億美元的廣告費。
技術投資的「暗度陳倉」
除了廣告和安卓系統,谷歌還通過投資中國科技企業,悄然布局中國的AI、雲計算等前沿科技領域。
根據公開信息,谷歌已經參投了至少30多家中國科技公司,包括人工智慧領域的出門問問、雲計算賽道的青雲科技等。
這些投資表面上是為了技術合作,但實際上,谷歌通過這些投資獲得了大量中國科技企業的技術授權和專利使用權。
這種「技術殖民」策略讓谷歌在中國市場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同時也讓中國科技企業逐漸依賴谷歌的技術支持。
中美科技博弈
隨著中美關係的緊張,科技領域的競爭愈發激烈,美國通過技術封鎖、專利圍堵等手段,試圖遏制中國科技的發展,而中國則通過反壟斷調查、出口管制等方式進行反制。
此次對谷歌的反壟斷調查,正是中國在這場科技博弈中的一次重要反擊,雖然調查的具體細節尚未公布,但可以預見的是,谷歌在中國的「隱形帝國」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儘管谷歌在中國市場的影響力依然巨大,但中國科技企業也在迅速崛起。
華為的鴻蒙系統、小米的澎湃OS等國產操作系統正在逐步替代安卓系統,尤其是在國內市場,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選擇國產系統。
中國企業在AI、雲計算等領域的創新也在不斷加速。
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巨頭正在全球範圍內與谷歌展開競爭,雖然與谷歌相比,中國企業在技術和市值上仍有差距,但它們的崛起無疑為全球科技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結語
谷歌在中國的「隱形帝國」揭示了科技巨頭在全球市場中的複雜布局,它不僅僅是商業競爭,更是國家間科技博弈的一部分。
隨著中國科技企業的崛起,谷歌在中國市場的「隱形帝國」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
無論如何,作為普通消費者,我們更關心的是科技如何讓生活變得更美好,而不是誰在背後掌控著這些技術,希望未來的科技競爭能夠帶來更多的創新和便利,而不是無休止的博弈和對抗。
參考資料
鳳凰新聞:Google當年為什麼退出中國
新浪科技綜合:國內手機強刪的GMS谷歌服務是為啥?告訴你該怎麼辦
界面新聞:歌皮查伊之下,谷歌的中國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