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還過個屁年!
春節前,賺了錢的大公司們通常都忙著年會,公司全體上下進入了放假前的「垃圾時間」。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但凡覺得2024年日子過得還不錯的公司,年會舞台上都有小姐姐唱跳《APT.》。
可是美的集團總裁方洪波,卻在1月23日「不合時宜」地簽發了一則文件《關於簡化工作方式的要求》。
文件中強調:「任何不以用戶為中心、不以業務為中心、不以一線為中心,不產生價值,不增加收入的工作都屬於表演式工作,需要全員果斷簡化,把節約的時間去做對用戶有價值的事。」
美的對於簡化工作的要求之「接地氣」,甚至直接禁止內部用PPT溝通,這簡直寫出了打工人對於職場「形式主義」深惡痛絕的心聲。
在美的春節禁令的身上,我看到了華為的影子,這是一家公司走向偉大和卓越必備的魄力。
了解任正非的人都知道華為「不過年」,在有一年春節前,任正非甚至對著高管拍了桌子、爆了粗話:「還過個屁年!」
任正非為什麼不喜歡過年?
任正非:還過個屁年!
有人嘲笑:「任正非總在喊『冬天來了』,喊了二十年。」
但正是這種近乎偏執的「怕死」,讓華為活成了打不死的「小強」。
2003年,思科訴訟、骨幹叛逃、母親車禍離世,任正非身患抑鬱,多次想自殺。但他轉身帶著團隊啃專利、打官司,硬生生把「抄襲」標籤撕碎。
2016年底華為年終座談會上,任正非聽取了各部門負責人的發言。
這些發言中,有的高管避實就虛、報喜不報憂,有的則指鹿為馬、說些不相關的事情。
這些行為引起了任正非的不滿,他當即怒斥道:「還過個屁年,把寒氣傳遞到每個人!
任正非的「寒氣論」,本質是一種生存本能。他總說:「活下去,是華為的最低綱領,也是最高綱領。」
當別人在泡沫里狂歡,他埋頭囤糧;當別人高喊「顛覆式創新」,他堅持每年砸千億搞研發,把「城牆口」越轟越寬。
2019年,美國制裁令一出,華為連夜啟動「備胎計劃」,麒麟晶元、鴻蒙系統從保險柜里殺出,震驚世界。
華為的財報上,研發經費一欄永遠刺眼:2021年,1427億,占營收22.4%。
這是什麼概念?相當於百度全年營收的1.15倍。
華為的年,從來不是慶功宴
2018年,華為站上世界之巔。
那一年,它超越蘋果,躋身全球第二大手機廠商;5G專利數量碾壓歐美;基站覆蓋170個國家,服務三分之一地球人口。
美國《時代》周刊寫道:「這家中國公司,正在重新定義未來。」
但高光背後,陰影已至。
當華為的營收從8914億(2020年)跌至6340億(2021年),當美國制裁的鎖鏈從晶元、5G一路勒到操作系統和供應鏈,甚至開始有人問:「華為還能活多久?」
那幾年,當其他企業忙著年會抽獎、年終總結時,任正非在內部拍桌子罵人:「有些部門用90%的時間邀功,10%的時間糊弄問題,這種會不如不開!」
華為的年,從來不是慶功宴,而是戰時動員會。
華為的「年味」,是硝煙味
任正非厭惡一切形式主義。
某年春節,玻利維亞高原零下20℃,73歲的他拖著糖尿病身軀飛去陪基層員工過年。阿富汗戰火紛飛時,他帶著高管直奔前線:「士兵在哪,司令就在哪。」
華為的「年味」,是硝煙味。
2021年,當營收暴跌28%,任正非在內部信寫:「把活下來作為主要綱領,邊緣業務全線收縮,把寒氣傳給每個人。」
有人覺得殘酷,但華為的邏輯很簡單:蛋糕小了,分蛋糕的人必須更拚命。
於是我們看見——
手機市場份額斷腕,轉頭拿下全球最大儲能訂單;
5G海外遇阻,礦工出身的任正非戴上安全帽,帶著團隊下礦井、進鋼廠,把5G變成煤礦的「氧氣瓶」、鋼鐵廠的「安全繩」。
華為不過年,因為它永遠在「渡劫」。
任正非的「三不主義」
「不吹牛、不上市、不稱王!」
這是任正非給華為立的三條鐵律。
早年有員工寫萬言書談戰略,任正非批了八個字:「有病治病,沒病辭退。」
總理曾提出給華為撥款3億,他當面說「好」,轉身婉拒。
蘋果、三星爭「全球第一」頭銜時,他下令:「誰敢說華為打敗了誰,立刻罰款!」
在任正非眼裡,華為只是一粒種在凍土裡的土豆。
「稱王稱霸?先想想怎麼熬過寒冬。」
這種「反常識」的背後,是刻進骨子裡的清醒。
他給全員分股權,自己只留1.01%;給應屆生開百萬年薪,卻把「奮鬥者協議」寫進合同;他坐地鐵、吃食堂,卻鼓勵員工「錢給多了,不是人才也變人才」。
華為沒有神話,只有一群怕死的人,在用最笨的辦法求生。
華為的寒氣,中國的底氣
有人問:「華為憑什麼讓美國害怕?」
答案不在5G專利數量,而在上海青浦基地的工地上——這座「科技烏托邦」里,藏著中國製造業的未來。
答案藏在華為的「天才少年團」里——任正非在全球撒網,用頂級薪水「囤積」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
更深的答案,在任正非的一段話里:
「一個人一輩子能夠做成一件事,就已經不簡單了,13億人每個人做好一件事,拼起來就是偉大祖國。」
華為的寒氣,恰恰是中國企業最缺的清醒。
當某些公司靠PPT融資、用補貼搶市場時,華為在零下40℃的北極測試基站,在撒哈拉沙漠調試設備。
華為用36年的「不過年」,換來了一個真理:
所有捷徑都是彎路,所有紅利都要用命來換。
寫在最後
2022年,76歲的任正非說:「華為的冬天,可能長達十年。」
但翻開歷史,華為哪一年不是在過冬?
任正非的「不過年」,不是悲觀,而是一種生存智慧:把每一天都當成最後一天活,把每一場仗都當決戰打。
當美國議員叫囂「華為已死」,任正非的回應很「華為」——
「他們拿起鞭子,抽打的是一輛戰車。」
這輛戰車上,載著中國製造的尊嚴,更載著一個古老民族重回世界之巔的野心。
華為寒氣逼人?
不,那是火種未滅。
為深度思考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