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關注全球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國標化」:中國全球高層次科技人才首超美國

2025年01月21日22:20:35 科技 3750

【文/觀察者網 阮佳琪】

在全球科技競爭白熱化的當下,科技人才的分布與流動影響著各國的創新實力與發展潛力,對於各國搶佔科技制高點至關重要。1月17日,港媒《南華早報》注意到,上周六(11日)在廣東深圳發布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中國全球高層次科技人才的數量首次超過美國。

綜合新華社、中國日報等報道,以全球129本全學科頂級期刊、2020年至2024年近40萬篇論文數據為基礎,這份《全球高層次科技人才態勢報告》發現,過去五年,全球高層次科技人才格局歷經深刻變革,中美兩國始終佔據主導地位,但人才佔比走勢截然相反。

報告顯示,美國高層次科技人才數量從2020年的36599人逐年下滑至2024年的31781人,在全球人才庫中佔比從32.8%降至27.3%。而中國頂尖科學家人數從18805人飆升至32511人,全球份額佔比從16.9%躍升至近28%,躍居全球首位。

除中美以外,德國高層次科技人才在5年內保持相對穩定,人才數量略有減少,但整體佔比和排名變動微小。英國和法國則呈下滑態勢,高層次科技人才數量與佔比持續走低。義大利逆勢上揚,實現人才數量與佔比雙增長,成為歐洲科技人才發展的亮點。日本和澳大利亞科技人才規模與佔比均有所收縮。

將目標進一步聚焦在活躍高層次科技人才方面,美國以25887人、33.5%的佔比位居第一;中國以16968人、22.0%的佔比緊隨其後;德國、英國、義大利、法國等歐洲國家及日本、瑞士、澳大利亞、西班牙、加拿大等國活躍人才佔比超2.0%。

報告認為,綜合來看,近五年全球高層次科技人才分布呈現出中國快速崛起、美國相對收縮、德國穩定維持、其他國家波動變化的複雜格局。

而如果從機構視角審視,全球活躍高層次科技人才機構分布則呈現中美主導、多元集中且競爭激烈的局面。

中國科學院憑藉3615名高層次科技人才、2.9%的佔比位居榜首,遠遠超過位列二、三位的美國哈佛大學(1683人,1.4%)和斯坦福大學(1208人,1.0%)。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及義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所等國際機構在人才競爭中表現卓越,凸顯全球科技人才競爭的多元生態。

進一步從國家人才分布角度來看,中國高層次科技人才匯聚於東部沿海及一線城市高校科研機構,雄厚科研實力與充足資金為人才厚植豐沃土壤。美國人才扎堆加利福尼亞州、馬薩諸塞州頂尖高校與綜合研究機構,英國人才主要棲身牛津、劍橋等頂尖高校及專業研究機構。德國人纔則集聚於巴登-符騰堡州、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知名高校科研機構,機構與當地企業、創新園區緊密協同。

港媒指出,和這份報告的發現類似,還有不少分析結果都表明,近年來中美兩國的科研實力正在發生變化。

2023年,科技部直屬的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顯示,我國各學科最具影響力期刊論文數量首次超越美國,升至全球第一。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數量及被引用次數也都位居世界首位。

《自然》雜誌——西方最負盛名的權威科學期刊之一,在1月發布的最新一期中也指出,幾乎一半已發表的研究成果都來自華裔研究人員。這一結果反映了近年來中國科學工作的快速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殷宗軍對《南華早報》說,這一趨勢並不奇怪,早在幾年前就已初顯跡象。

「這表明,中國在頂級科學期刊上的貢獻越來越接近美國。」他補充說,從經濟到國防科技再到科學,中國近年來取得的進步是全方位的。

港媒關注全球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國標化」:中國全球高層次科技人才首超美國 - 天天要聞

中國版「人造小太陽」——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是全球聚變研究裝置中的佼佼者。視覺中國

值得一提的是,據《南華早報》報道,這份《全球高層次科技人才態勢報告》依託同日發布的「東壁指數」(dongbi index)全球全學科頂級期刊列表。這是中國機構首次自主系統創立的全球學術期刊評價指標體系,旨在以中國視角對國際學術期刊進行遴選和排名,構建更契合中國科技發展需求的科研評價體系。

據介紹,「東壁指數」全球全學科頂級期刊列表由深圳東壁科技數據有限公司發布、武漢大學數據智能研究院提供學術支持,共包含129本全學科頂級期刊。除綜合性分類外,列表設有物理學、化學、地球環境科學、生命科學、醫學和經濟管理科學六個領域。

「十四五」以來,我國創新驅動發展取得明顯成效,新型研發機構數量超過2400家,高被引論文數保持世界第二位。但中國科技力量的崛起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國際學術話語權。


長期以來,中國科研人員所依賴的科技文獻資料庫平台主要源自歐美,如sci(科學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等,符合中國科技發展需求的科研評價指標體系一直有待完善,這制約了我國原始創新能力提升。

港媒關注全球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國標化」:中國全球高層次科技人才首超美國 - 天天要聞

央視新聞視頻截圖

「我國長期缺乏有影響力、被國際認可的期刊列表。」武漢大學數據智能研究院院長李綱表示,學術期刊評價指標體系是學術領域國際話語權的一種體現。如果缺乏這一話語權,打造有影響力的國際期刊會面臨阻礙,國內部分科研成果也容易受到忽視。

李綱還說,新的期刊列表能夠讓更廣泛的國際上的科學家們、學術同行們去了解、接受中國的學術期刊,從而對國家科技發展起到基礎性支撐作用。

從事國際科學合作四十年的管理者,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國際合作與境外事務委員會主任曹京華,也對央廣「國際在線」表示,「國際標準確實有一些漏洞,由於主導權不在我們手裡,我們無法進行及時調整和修正,這種情況實際上是嚴重製約我國的科研工作。中國視角的頂級期刊列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國際機構在期刊評價上的壟斷,彌補了這個空白。」

新華社報道指出,從中國視角出發建設高質量期刊評價標準及相應的科技文獻數據平台,對於確保中國科技戰略安全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另據央視新聞報道,迄今已有超1億條期刊的元數據被自主採集和整理,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質量科技文獻索引資料庫基本建成。在2025年底之前,團隊還將發布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工程科學、材料科學、信息科學等學科領域的期刊列表,最終形成中國人自己的科技期刊評價體系。

同日發布的還有《全球科學論文分析報告》。通過對全球129本全學科頂級期刊2024年刊登的8.6萬餘篇論文的整理分析,撰寫團隊發現,2024年研究最熱的主題為「拓撲量子態與新材料研究」。

此外,生命科學領域的核酸複製與蛋白質結構相互作用研究等主題、物理學領域的星系形成與分子氣體排放研究等主題、化學領域的手性光學有機材料與量子發光研究等主題,分別構成各自領域的十大研究熱點。

報告還顯示,全球科研機構的高質量科技論文產出呈現出明顯的地域差異,中國在物理、化學及地球環境科學表現突出,在醫學和生命科學領域與領先位置的美國仍有差距。

東壁科技數據創始人、深圳大學特聘教授吳登生表示,通過梳理全球科技前沿論文的數據,可以第一時間掌握全球科技的最新發展態勢。

他還提到,「2024年,我們一共有3萬多篇文章是國際合作產生的,佔到42%,說明我們高質量的科研成果還是要通過國際合作,大家優勢互補來共同推進科技的進步。」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科技分類資訊推薦

天地門解鎖N+1種生活!東風納米06全球首秀 - 天天要聞

天地門解鎖N+1種生活!東風納米06全球首秀

4月8日,東風納米第二款新能源車型「納米06」全球首秀活動在北京盛大舉行。憑藉奇趣魔方設計理念、同級唯一天地門等越級豪華滿配,東風納米06重新定義了國民純電SUV的價值標杆。
科技以民為本,上汽通用五菱發布四大板塊多項技術成果 - 天天要聞

科技以民為本,上汽通用五菱發布四大板塊多項技術成果

4月7日,「向上·超越」上汽通用五菱2025技術進化日活動在中國杭州電競中心成功舉行。立足電智化新時代,堅持以民為本,上汽通用五菱不斷向上超越,在神煉電池、靈眸智駕、靈語座艙和靈犀動力四大板塊發布多項技術成果,全面進化人民的電智神車。同時,寶駿品牌旗下首款「智
小米SU7讓「智駕平權」徹底泡湯 - 天天要聞

小米SU7讓「智駕平權」徹底泡湯

上一周車圈最熱門的事件就是小米SU7的事故,身邊人藉此次事故問我小米汽車如何,我說非常好,至少在所有新能源車之中是最靠譜最安全的。因為這個事故不賴小米,或者說這次事故源於對智駕「無腦依賴」的人群。
25款賓士S級發布,能比蔚來ET9強? - 天天要聞

25款賓士S級發布,能比蔚來ET9強?

賓士日前於官方網站上正式公布了 2025 年款 S-Class 車系的車型更新,內容包含了 Drive Pilot 主動輔助駕駛機能的強化、Manufaktur 特別訂製增加了新車色及內飾訂製選項,同時亦強化了信息娛樂系統的科技智能表現,藉此持續提升 S-Cl
2代氫燃料電池新車發布,現代放棄電動車了? - 天天要聞

2代氫燃料電池新車發布,現代放棄電動車了?

現代於 2024 年 10 月舉辦的於韓國首爾 Clearly Committed 活動上,曾首度發表了 Initium 氫燃料電池(FCEV)概念車,不僅揭露品牌全新設計語言,亦預告 2025 年上半年將推出的新一代 FCEV 量產車。UCAR 採訪團隊亦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