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網上傳出了一份比亞迪致信合作夥伴,要求從2025年開始,作為供應商,所供應產品要降價10%,這個消息傳出之後,網上出現了很多解讀的聲音,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第一個,有些解讀認為,比亞迪要求供應商從明年1月1日起對所供應產品降價10%,那麼供應商本身也要掙錢,如果供應商想要和之前一樣的單件利潤,那麼所生產的產品或者零部件的成本也就要響應降低10%,這是不是意味著所供應產品或者零部件的品質也會相應下降?或者是不是坐實了比亞迪「偷工減料」、通過降低零部件品質的方式來獲得成本和價格優勢,從而更有利於自己打價格戰?

另一個則認為,比亞迪保持自身的產品質量和品質,卻要求供應商降價10%,如果供應商保持原有的產品品質,那麼就意味著供應商的利潤也將相應減少,那麼對於這些供應商來說,是不是就要面臨因為成本無法壓縮而導致裁員、降薪等情況?
在很多評論下,比亞迪希望供應商降價10%,造成的負面結果,要麼是消費者承擔減配的後果,要麼是供應商承擔利潤攤薄的結果,總而言之,就是這事兒只有比亞迪獲利了……
而比亞迪集團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雲飛在社交媒體回應稱:與供應商的年度議價,是汽車行業的慣例。我們基於規模化大量採購,對供應商提出降價目標,非強制要求,大家可協商推進。

實際上在我們看來,李雲飛的說法還是比較含蓄了,因為如果說得太專業,很多小夥伴恐怕是沒有辦法看懂的。
而在我們看來,以如今比亞迪的體量,只要求供應商降價10%,已經算是非常有格局了!要知道以比亞迪的需求體量,就算降價10%,可能很多供應商也要比前幾年掙得多,我們給大家算一筆賬。
2023年全年,比亞迪的銷量是300萬輛,我們假設去年比亞迪向某供應商採購某個零部件,一個零部件,供應商能掙10塊錢,那麼價格比亞迪這300萬輛新車全部都採用了這個供應商的零部件,這家供應商在這個零部件上,全年可以從比亞迪這裡賺到3000萬元!

今年比亞迪的全年銷量大概在400萬輛以上,我們就按400萬輛保守估計,而這家供應商按照比亞迪的需求,降價了10%,也就是利潤也相應減少了10%,單個零部件從去年可以掙10塊錢,到今年只能掙9塊錢。但是從利潤來說,400萬件需求量乘以9塊錢的單件利潤,總體利潤就是3600萬元,相比於10塊錢利潤的時候,總體利潤反而增加600萬元,而且還是在產品品質完全不變的情況下。

所以不要說按照比亞迪整體銷量增長帶來零部件需求增長,降價10%,供應商可以賺更多,就算降價20%,供應商還能多賺錢。比如上面的零部件,就算單件利潤壓到8塊錢,2024年從比亞迪這裡賺到的錢,也要比2023年多200萬元!
那麼有小夥伴就說了,為什麼比亞迪不直接讓利供應商,讓供應商和員工過得更好呢?實際上,比亞迪要求降價,就是為了讓供應商和員工過得更好。因為零部件降價,比亞迪的採購成本就能下降,那麼這種成本優勢就可以轉化為價格優勢,比亞迪的車可以賣得更好,比亞迪的車賣得更好,向供應商的採購量就越大,供應商的整體利潤就越大。

10月份,比亞迪單月銷量突破50萬輛,按照這個勢頭下去,明年比亞迪的年銷量可能奔著500萬輛就去了,500萬輛的採購需求對供應商來說,降價10%是壓力嗎?這是產業鏈下游的「饋贈」好不好!繼續按照上面的標準算,明年500萬輛乘以9塊錢的單件利潤,這家供應商可以掙4500萬,比2023年多掙1500萬!
現在,你還說比亞迪要求供應商降價是壓榨供應商,或者,比亞迪是為了「減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