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青的蜂
時下,許多人都有這種體驗:打開某新聞或短視頻App,上翻下滑間,倏忽就幾個鐘頭。
因為App所推送的,都是你感興趣的內容,甚至「越用越懂你」,讓你拿得起放不下。
這背後正是演算法在起作用。
演算法,看不見、摸不著,卻無處不在、無孔不入,深度嵌入我們的生活。
它收集用戶的信息偏好、社交關係以及數據標籤,通過協同過濾等方式,為我們私人定製了一個個信息系統。
這是一片「新大陸」,毗鄰著豐富多元的信息海洋。
但也是一個「溫柔鄉」,可能讓人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擱淺在信息的孤島之上。

圖源:新華社
(一)
遺憾的是,不透明的演算法,正在將世界分割成一個個「信息繭房」。
它們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爭奪用戶的時間。
於是,同質化的內容撲面而來,用戶愛看什麼,就精準「投喂」什麼。
一些遊戲類內容「專供」青少年,養生類謠言變成了「老年人收割機」,幾分鐘一集的微短劇「爽到上頭」。
人們在信息的海洋里跳躍,卻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無聊、空虛和無意義感。

圖源:新華社
(二)
「信息繭房」也築起了封閉的牢籠。
在這個籠子里,人們只收到自己喜歡的觀點,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東西,不再接受異質化的信息和不同的觀點。
單一的信息流,就如同溫水煮青蛙,讓人變成認知框架里的囚徒,不僅限制了個人視野,降低了獨立思考和自我糾偏的能力。
也在不同群體、代際間豎起了高牆,失去了探索未知、創造不同可能性的機會。

圖源:新華社
(三)
在社會層面,如果我們都待在舒適的「小圈子」,而不走入真實的世界、傾聽多元的聲音,那麼彼此的理解和溝通也將變得更加困難。
在一些人的「信息繭房」里,總是上演著「英雄所見略同」的默契,讓人不停地自我肯定、自我強化,也卸下了他們的同理心、判斷力,變得更加極端化、情緒化。
如今,在一些熱點事件中,不少人習慣躲在鍵盤後面,一句不攏就臉紅,一言不合就開撕,也與「信息繭房」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圖源:新華社
(四)
一個開放包容的社會,只有打破彼此之間的隔閡,讓豐富多元的信息自由涌動,讓不同的聲音觀點得到充分表達,才能在爭議中尋求共識,推動社會發展進步。
但許多演算法應用的出發點,並非是為公共討論添磚加瓦,而是極儘可能地討好用戶、爭奪用戶,讓用戶為自己創造價值。
因此,它們並不是價值的引領者,而是人性的迎合者,如果不加以引導和治理,只會讓公共空間變得更加脫離語境、膚淺、碎片化。
四部門發布的《關於開展「清朗·網路平台演算法典型問題治理」專項行動的通知》,第一點就直擊「信息繭房」、誘導沉迷問題。
其中提出,構建「信息繭房」防範機制,提升推送內容多樣性豐富性。包括嚴禁推送高度同質化內容誘導用戶沉迷,不得強制要求用戶選擇興趣標籤,不得將違法和不良信息記入用戶標籤並據以推送信息,不得超範圍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用於內容推送,並規範設置「不感興趣」等負反饋功能。
這些措施從源頭方面,進一步強化了平台責任,或能在一定程度上糾治亂象。

圖源:央視新聞
(五)
英文里有個片語叫「Kill time」,直譯是「殺死時間」,意味著人可以規劃時間、駕馭時間;
但在演算法語境下,這更多變成了消磨時間、打發時間。
當許多人沉溺於自己的「信息繭房」里,也意味著人反而被工具規訓和奴役了,這本身不就是一種魔幻現實嗎?
【作者】 王慶峰
南方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