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27日,「校企雙進·找礦挖寶」科技成果對接重慶站活動先後走進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西南大學。
此次活動成果多、範圍廣,成渝兩地高校院所、重點企業發布200餘項科技成果,近1200項科技專利,科技成果轉化典型案例4項。來自成都市級相關部門、區(市)縣科技主管部門及118家相關領域企業代表參加活動。值得一提的是,活動還吸引了資陽、眉山、內江、自貢、宜賓等10餘家企業代表參加。經活動對接,初步達成成果轉化、技術合作、產品開發等合作意向超過30項。

活動現場
兩天三場活動
發布200餘項科技成果
此次成都企業帶著近百項技術需求,與重慶高校院所40餘個科研團隊90餘名科研人員進行了對接洽談,收穫頗豐——
9月26日,「校企雙進·找礦挖寶」科技成果對接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專場活動舉行。活動聚焦電子信息、智能製造、綠色低碳等重點產業,重慶、成都等相關創新團隊發布各自創新成果,現場2個項目簽約。成都代表還參觀了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技成果展示廳、新能源汽車車身產品設計概念驗證中心、重慶工業自動化儀錶研究所。
一天後,27日,「校企雙進·找礦挖寶」暨創新北碚科技成果對接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專場活動舉行。圍繞電子信息、智能製造等重點產業,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學院智能製造學院、材料學院、集成光電技術研究中心等進行了項目路演。成都代表走進研究院集成光電技術研究中心及科技成果展示廳。
「校企雙進·找礦挖寶」科技成果對接西南大學專場活動也在同一天舉行。活動圍繞現代農業、智能製造等領域,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植物保護學院等進行成果推介。成都代表還參觀了西南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實驗室、西南大學博物館。
三場活動共發布200餘項科技成果,近1200項科技專利,初步達成成果轉化、技術合作、產品開發等合作意向超過30項,為更多科技成果在蓉轉化埋下「種子」,實現成都與重慶科技成果的「雙向奔赴」。
科技成果「挑花眼」
成渝校企合作「朋友圈」再擴大
在此次重慶站活動上,成都莒納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都莒納」)與重慶氣體壓縮機廠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重慶氣壓」)進行現場簽約。據介紹,雙方將圍繞電解水制氫零部件測試及系統總成技術開展合作,發揮各自資源優勢,共同推進建設我國首個專註電解槽核心部件的工業級檢測平台——彭州綠氫中心,並鏈接更多產業生態圈夥伴。
「成渝兩地具有天然的地理距離優勢,我們與重慶的企業一拍即合,希望產生更多創新性的碰撞與交流,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本次簽約只是雙方合作的開端,未來還將不斷加深合作。」成都莒納公共關係經理李欣玲表示。
「成都氫能產業發展很快,也是我們考慮合作的重點領域之一。後續在技術升級、對接政府相關部門、開展項目聯合申報等方面都是合作的重點。」重慶氣壓副總工程師趙彬涵還表示,後續也希望圍繞氫能、新材料等領域舉辦專項對接活動。

活動現場
自本月初得知活動要舉行,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新材料研究中心項目工程師唐麗梅就在進行積極的準備。「我們團隊在高性能硬質合金材料製備領域深耕多年,目前與成都的一家企業開展了技術合作,進展很順利,雙方正計劃一起申報2025年度成都市區域科技創新合作項目!」
「今天微信加好友加『爆』了!回去我們還要儘快一家家仔細梳理,把成果對接轉化為實效。」四川大學(新津)智能製造創新中心科技創新部部長周天濤透露,活動上,不僅自己與重慶相關團隊建立合作,也有眉山等地科技服務機構主動「找上門」。
四川農業大學教授、四川榮稻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李平一直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一線。「我們此前與西南大學水稻研究所有聯繫,但一直未對接過具體品種,此次我們對多個水稻新品種都很感興趣,雙方後續可以展開合作。」李平介紹,「非常感謝活動搭建的精準對接平台,不僅讓我們在技術對接上有成效,也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
紅星新聞記者 彭祥萍
編輯 於曼歌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