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者丨張賽男,宋豆豆
編 輯丨張偉賢,張銘心
圖 源丨圖蟲
蘋果十年「造車夢」碎?
北京時間周三凌晨3點,全球知名的科技記者馬克·古爾曼發布了一則重磅消息:蘋果公司已經決定取消做了十多年的電動車項目。
相關報道顯示,蘋果於當地時間2月27日在內部披露這一消息,參與該項目的近2000名員工感到意外。據了解,汽車團隊的許多員工將被轉移到人工智慧部門,未來參與對蘋果愈發重要的生成式AI開發項目。
該消息發出後,引來眾多業內人士圍觀。特斯拉CEO馬斯克在社交賬號上轉發了這一消息,並配上了「致敬」「點煙」的表情包以作回應。小米董事長雷軍發文稱「非常震驚」,並表示「深知造車難度」。
有意思的是,在相關報道發出後,蘋果的股價旋即上揚。截至當日收盤,蘋果股價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漲近1%,報182.63美元。
這或意味著投資人對蘋果造車項目並不看好。蘋果此前在造車項目上投入頗多、布局頗久,但進展並不順利。如今造車行業已整體降溫,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蘋果停止造車計劃應該是個正確的決定。
叫停十年造車項目
公開資料顯示,蘋果的造車項目起始於2014年,代號「泰坦」,蘋果打算推出一輛現在看來也十分激進的汽車——沒有方向盤、剎車和制動踏板的完全自動駕駛。為此,蘋果動用了龐大的資金將克萊斯勒、特斯拉、福特等多家公司的動力測試和混合動力系統工程師挖走,組建成了一支有1000位員工的團隊。
2015年,曾有報道顯示,蘋果計劃在2019年推出首款電動汽車。
顯然,蘋果的造車計劃並沒有得到一個好的延續,該出貨期目標並未達成。反之,由於蘋果在造車路線和方向上反覆搖擺,參與泰坦計劃的高管大量出走,項目也幾度停滯。
此間的2017年,泰坦計劃就被傳失敗,原因是高層無法就造車目標達成一致。庫克當時表示:「蘋果在研發一個關於自動化的大項目,和汽車有關,但也不一定非是汽車。具體是什麼,我們現在也不知道。」他還稱,這一計劃將會是「漫長的平安夜」。
到了2021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大爆發,蘋果公司終於按捺不住。彼時有報道稱,蘋果決定不再推遲造車項目,並恢復汽車研發中心,開始處理電動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所涉及的文件。報道稱,蘋果公司在汽車項目上有了重大突破,並將研發重點轉向全自動駕駛技術,目標是在2025年前推出自動駕駛汽車。
但來到2022年,蘋果推出電動汽車的目標時間又被推遲到了2026年。
經歷了幾次「跳票」,市場對蘋果的造車計劃也表現出悲觀。2023年9月,郭明錤稱蘋果造車項目已「銷聲匿跡」,如果想要在「未來幾年內投產」,最佳的方案就是通過收購車企進入汽車市場,若不那麼做,他懷疑蘋果可能無法在數年內量產汽車。
這幾年蘋果造車傳聞不斷,「放棄造車」的消息也並不是首次傳出。事實上,蘋果公司也從未公開過所謂的「造車計劃」。從最新消息來看,市場也許再也無法了解到這個計劃的全貌。
雖然讓市場倍感遺憾,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蘋果此次壯士斷腕不失為一個正確的決定。
「現在造車行業在降溫,風口期正在結束,整個行業的產能利用率非常低。目前和蘋果類似的去造車的手機製造商,只有華為和小米,華為是比較謹慎的,沒有下場造車而是採用代工模式。小米的車,價格還沒有發布。目前新能源汽車行業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創新空間基本上也被不同車企探索到了,如果蘋果去造車的話,它的統治性也比較差。」黃河科技學院客座教授張翔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基於當下的情形,張翔進一步認為,「蘋果現在停止造車,是個正確的決定,雖然已經投入了幾百億美元,但對於整個造車行業來說還是小的投入。現在這個行業可以說是產能過剩的行業、需要大量燒錢的行業,蘋果再去投的話,投資回報周期也很長。」
意料之中的失敗?
事實上,外界對於蘋果取消造車一事似乎不太意外。
蘋果公司對成立十年的泰坦項目秘而不宣,遲遲未能量產落地;外界了解的蘋果造車的進度,更多是高管變動、計劃延期、研發受挫、裁員收縮、項目重組……「蘋果造車這八年:變動、混亂與難產」「蘋果造車八年未見車:幾度難產、庫克冷落、人事動蕩,汽車夢何時圓?」等標題時常見諸媒體報道,蘋果狙擊特斯拉的野望似乎只停留在PPT上。
根據外媒報道,在一些蘋果員工看來,新車遲遲無法實現量產上市的原因,在於缺乏一名能夠清楚定義和闡明產品的領導者。
國海證券研報表示,蘋果泰坦項目之所以屢屢受挫,管理層對自動駕駛目標的分歧是一個重要原因。蘋果想做無人駕駛,但不論是技術還是政策,都存在一定的阻力。
與小米創始人雷軍豪擲千金All in造車,以及華為余承東頻繁為汽車項目賣力吆喝站台不同,蘋果汽車並沒有類似的「發言人」。從前述復盤的十年造車路程不難看出,對於究竟是布局整車製造還是全盤押注自動駕駛技術,蘋果公司高管們搖擺不定,在很大程度上導致蘋果汽車項目陷入徘徊。
究其原因,蘋果公司在造車思維和技術路線上的反覆橫跳,主要基於如何在商業收入和量產可行性方面實現平衡的考量。
一方面,與從最初規格定義到大量生產約需1.5 ~2年的手機相比,汽車開發時間更長,供應鏈管理更為複雜,對技術、人才、生產製造、供應鏈、渠道、售後等要求更高,欠缺造車經驗的蘋果公司不佔據優勢。此前蘋果與多家汽車廠商洽談合作的消息幾乎成了車圈每隔一段時間的「狼來了」,潛在合作夥伴包括大眾、現代、賓士、福特等,但均未有後續。
另一方面,歷經反覆搖擺之後,蘋果最終關停造車項目的很大原因可能在於賺不到錢。
與更加簡單、更為成熟的智能手機業務相比,汽車行業門檻更高,基本難以實現與手機相似的毛利率。蘋果公司的主營收入主要來自iPhone等硬體產品和軟體服務兩個板塊,得益於兩項業務的加持,蘋果2023年三季度的毛利率達到45.2%。作為對比,2023年三季度特斯拉毛利率為17.9%,2023年全年毛利率為18.2%。
隨著智能化、電動化的發展,汽車生意不再是一鎚子買賣,不斷迭代的用戶服務和軟體升級正在為車企帶來切實的收入,高投入的自動駕駛商業化的苗頭正在逐步凸顯。未來汽車的商業模式將由硬體購買轉向軟體訂閱,其中自動駕駛服務正是軟體訂閱的重要內容。
這也是蘋果試圖通過打造L4級甚至L5級自動駕駛汽車以實現更高軟體服務收入的目的所在。羅蘭貝格預計,單車軟體價值將從當前的8000~16000元增長至2030年的16000~32000元,其價值占整車硬軟體物料清單(BOM)的比例預計將從當前的4%~9%增加至2030年的8%~12%。
不過當下包括特斯拉在內的新造車企業,仍然主要依靠硬體收入賺錢。此外,受制於技術、政策、法規、成本、安全等多重因素,無人駕駛汽車商用量產的時間節點並未明確。
「L4遲遲沒有到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技術問題沒有解決。全無人駕駛技術上的難度相當大,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才能夠實現。很多L4的公司目前實際上開始從L2++進入市場,也希望能夠回歸商業本質,推動技術不斷進步。」有自動駕駛企業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於蘋果而言,放棄造車也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在特斯拉以及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備受消費者關注的當下,蘋果汽車2026年甚至2028年投放市場顯得過於遲緩,從產品本身的角度來看,2028年絕大多數車企將實現旗下多數車型的電動化,蘋果汽車很難像iPhone般帶給行業顛覆性的體驗,試圖迎頭追趕製造工藝、技術迭代多年的特斯拉們也並非易事。
與此同時,當下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趨於放緩,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速度從2022年的93.4%大幅下降至2023年的37.9%,瑞銀集團預測今年美國電動汽車銷量增速將從2023年的47%減少至11%。
由於全球範圍內消費者對純電汽車的熱情逐漸減弱,福特汽車和通用汽車等傳統汽車製造商正在調整電動汽車投資規劃,轉向混動車型。通用汽車計劃在北美推出幾款插電式混動車型;2023年電動汽車業務Ford Model E虧損47億美元的福特汽車計劃推遲並重新評估電動汽車業務,將把重心放在混合動力汽車的銷售上;賓士預計到2030年,包括混合動力汽車在內的電動汽車銷量將佔總銷量的50%。
此外,在競爭尤為激烈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如同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般,舊有價格戰的終結意味著新一輪價格戰的開始,車企為了擴大市佔率和銷量紛紛捲入,不斷刷新價格下限。這與以高利潤率為主要定價模式的蘋果公司的戰略背道而馳。
汽車行業分析師鍾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以特斯拉為例,其為了擴大產銷量和市佔率就必須降價去競爭,單台利潤越來越低,明顯影響到股價和股值。特斯拉蹚道在前,蘋果就沒必要步其後塵,及時換賽道加大對AI發展是上策。由於汽車智能化必須進一步向AI演化,若蘋果未來在AI上攻城略地後,再次介入到汽車業照樣可收「人工智慧稅」。
對於蘋果放棄造車計劃一事,小鵬汽車CEO何小鵬稱「去年還討論過,新進入者會在2024年內全部出牌,但除了蘋果。2024年後的十年會進入淘汰賽和全明星賽。但沒有想到蘋果在2024年也出牌了。」
作為蘋果公司忠實信徒的理想汽車CEO李想認為,蘋果放棄造車,選擇聚焦人工智慧是絕對正確的戰略選擇,時間點也合適。「第一,做成了toC的人工智慧,蘋果會成為一家10萬億美金的企業;人工智慧輸了,蘋果會成為一家1萬億美金的企業。人工智慧會成為所有設備、服務、應用、交易的最頂層入口,蘋果的必爭之戰。第二、做成了汽車,大獲成功,蘋果會增加2萬億美金的市值,但是汽車大獲成功的必要條件仍然是人工智慧。汽車的電動化是上半場,人工智慧才是決賽。」李想表示。
轉投AI
放棄了造車項目,蘋果下一步的重點是什麼?根據報道,原項目的核心人員將優先轉崗到約翰·賈南德雷亞領導的蘋果人工智慧部門。賈南德雷亞是在2018年從谷歌來到蘋果,擔任該公司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戰略高級副總裁。
「蘋果可能在評估後認為,與其投入巨額資金和資源進入一個高度競爭的市場(電動車市場),不如將這些資源投入到更有把握的領域,如增強現實、人工智慧等。」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慧專家郭濤對記者說。
2023年以來,人工智慧領域成為最炙手可熱的領域,谷歌、亞馬遜和微軟等全球科技巨頭紛紛投入其中,一系列矽谷創業公司亦成果迭出。反觀蘋果,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動作卻乏善可陳。
此前的蘋果季度電話會議上,庫克曾說:「儘管AI非常有趣,但是它目前也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部署AI要深思熟慮並考慮周到。」他表示,蘋果認為AI是「偉大的」,並將繼續為其產品投資相關技術。今年初,庫克再次提到了蘋果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努力,他表示,蘋果正全力以赴地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於AI的研發,並計劃在今年晚些時候公布更多細節。
而蘋果當下這一快速的戰略轉變表明,人工智慧和生成式大模型正在成為其日益重視的優先事項。
理想汽車CEO李想在微博上稱,蘋果放棄造車,選擇聚焦人工智慧是正確戰略,時間點也合適。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禕在視頻中談到,蘋果放棄造車或要ALL IN AI,「去年,美國所有的公司都在ALL IN AI,這是一場工業革命級別的創新。每個公司都必須擁抱AI,因為不擁抱AI就會被幹掉。有人說汽車的自動駕駛也是AI,但是造汽車的AI只是AI的一部分。蘋果作為全球最大的手機和電腦公司之一,AI對他來說是一個基礎性的應用。」
「蘋果忽然宣布放棄(造車)給人的第一反應確實是意外,但看到蘋果轉向生成式AI又能理解。」汽車分析師、中歐協會智能網聯汽車秘書長林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他說,「蘋果實際上並沒有徹底脫離電動車賽道,或者說蘋果此前時間與資本的投入並非竹籃打水一場空,因為生成式AI賽道未來會成為汽車競爭的焦點,相關應用將率先搭載在智能電動車上。基於之前在電動車上的研究積累,蘋果能夠研發出更適合智能電動車的生成式AI應用,從而佔據優勢地位。試想,當蘋果將生成式AI用在自己擅長的智能手機上和已經有一定積累的智能汽車上,這一策略無疑是雙贏的。」
SFC
本期編輯 鍾海玲 實習生 廖家怡
突發!蘋果被曝關停電動汽車項目
申請破產!官網已無法訪問……網友:爺青結
事關蘋果,被曝大批退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