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1日下午4時,由顧振清任策展人、呂紅榮任出品人的《有效加速·2140》數字科技藝術展在木星美術館正式開幕。本次展覽由深圳市木星美術館與深圳萬眾藝心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由文化和旅遊部藝術發展中心數字藝術與區塊鏈實驗室、深圳市數字創意產業協會、量子學派、北京荔空間、機械星聯、杭州易現先進科技有限公司支持。

展覽開幕式現場嘉賓合影。
展覽邀請了41位(組)中國與國際藝術家參展,旨在探討Web 3.0技術、人工智慧技術與數字藝術的迅速發展及與之相關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問題,揭示了一個沉浸式的Web3.0元宇宙,展現了文化、藝術和科技的完美融合。整個展覽分「從零到一」、「超級對齊」、「有效加速」三個主題展區,從數字藝術史文獻研究角度樹立展覽的學術背景和學術線索。

策展人顧振清為觀眾導覽。
展出作品涵蓋了早期編碼藝術、生成藝術以及加密藝術、AIGC等新興數字領域的藝術家創作,旨在梳理數字藝術的發展脈絡,通過藝術家技術和藝術結合的創作經驗,打開人類社會全新的精神時空。藝術家推出的影像裝置、混合現實、全息技術、數字加密、人工智慧藝術作品,構築了一個交互性、動態化的展覽現場。他們的作品不斷刷新了人們的視網膜體驗,展示了數學模型與幾何模型的公式之美,而且彰顯了某種來自不可見的額外維度、平行宇宙的啟示,證明了人類創造力的無盡疆域、好奇心的哲學深度以及技術創新的變革力量。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開幕式上,策展人顧振清、木星美術館館長呂紅榮先後致辭,他們指出:在大模型人工智慧的助力下,人類科技不斷走向虛實融合、碳硅同體的Web3.0元宇宙世界。同時,數字藝術的創作與展示、研究與收藏在今天中國國內的美術館平台上也得以加速發展,並與一些歐美髮達國家同步。其中,中國數字藝術、加密藝術、AIGC藝術的表現尤其值得關注。文化和旅遊部藝術發展中心數字藝術與區塊鏈實驗室主任王鍾、深圳市數字創意產業協會秘書長皮取兵、深圳萬眾藝心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創始人高揚、藝術家何啟如、量子學派傅羽珊在致辭中紛紛向策展人與參展藝術家聯手呈現的視覺盛餐表示祝賀。在《有效加速·2140》數字科技藝術展現場,藝術家通過極具吸引力的作品,不斷邀請人們入場擁抱未知的潛力,無畏地進入未知的領域,打開預見人類未來的全域視角。

繆曉春《紅黃藍》,2023,樹脂,3D列印,著色,150x50x150cm
數字生成、3D列印雕塑作品為觀者呈現的是一個虛擬的、完全由人腦與電腦共同生成的世界。2023年,繆曉春創作了《紅黃藍》等一系列數字生成、3D列印的新雕塑作品,延續數字形象物理化的思考。他依然用三維掃描文件,藉助網路運動素材,將一些看似日常的,或者滑稽的動作不斷疊加,形成影像和3D列印雕塑作品。這些作品呈現的是繆曉春對圖像(image)、運動(move)、動態(motion)、動機(motive)的分析與探究。藝術家藉由影像、裝置與雕塑在空間中的形態再現方式,引申出他對存在與真實性持續探究。實際上,繆曉春3D列印雕塑作品的魅力恰在於它們所表現出的那種不同維度間的範式轉型,而這首先要歸功於繆曉春對新、舊文化與虛、實世界的兼容並蓄。繆曉春用為過去、現在、未來構築了一種共時性,從而為觀者理解數字世界的歷史和未來提供了新的機會。

夏航《遊說者》,2019,不鏽鋼,90 x 100 x 220cm,版數8
夏航的《遊說者》極具工業設計的剋制與未來科技的狂放,在看似矛盾的形式之中,卻又能找到恰如其分的精準。夏航是第一個以「玩的雕塑」觀念進行創作的藝術家,他的雕塑語言兼具時下最新潮的未來科幻感與復古厚重的工業金屬感,張揚而不失細膩,剛硬而不失柔美,兩種質感雜糅交織。夏航將藝術與潮流精準結合,手法駕輕就熟,雕塑風格冷靜、鋒利又不失熱烈。夏航作品常以獨特的形態為城市空間帶來一種虛實交界的科技感,那些如天外來客般的藝術UFO,展現出宏大而美妙的想像力。夏航的大型雕塑作品遍布世界多個城市,用藝術的方式介入城市空 間與當代生活。夏航是「傳統雕塑邊界的顛覆者」,他的雕塑是想像力與材料的精確組合。他用想像力解構日常事物,通過設計、拆解與架構,又將雕塑藝術再次融入當代生活中,讓藝術想像力和好奇心成為日常的一部分。

楊千《生命之光》系列(紫光下),2023, 綜合材料於木板,尺寸可變,木板直徑90cm、60cm、40cm、20cm
楊千的熒光系列作品是跟生命與能量、時間與速度有關。 他從生命科學中的細胞受到啟發,認識到了最能概括生命含義的外形就是圓形。它在形式上呈現了多種均衡感,它的中心到邊界的每一個點都是平均和平等的。這種形式在他的這批作品中有重要的暗示。 在他的作品中,色光不是傳統概念上的色彩,而是在接受紫光燈照射時所產生的光和色。彷彿它們本身就帶著能量和色光。人類的眼睛只能看到380-780納米光波之間的事物,由於楊千採用了365納米的紫光射燈,激活了畫面上的熒光材料,讓觀者能在這種環境下觀看藝術。 由於人的視網膜的個體差異,在紫光燈的照射下都會有不同的視覺感受,他試圖讓觀眾在精神層面上有不同的感受,達到從觀看、凝思到精神上的超越。

幼蟲實驗室《密碼朋克 #4559》,2017-2019,鏈上生成,PFP
《密碼朋克》是存儲在以太坊區塊鏈上的10000個具有所有權證明的唯一可收集PFP符號,也是以太坊上最早的NFT之一。2017年,幼蟲實驗室Larva Labs聯合發起人John Watkinson用程序代碼創作了「像素角色生成器」,可以用它生成1萬個24x24像素的細節特徵各自不同的朋克風頭像。 每個像素頭像都不一樣,大多數品種是人類,其中3840個女性、6039個男性;還有少量品種是外星人、殭屍和猴子。當時以太坊上只有發行FT同質化通證的ERC-20標準可用。為了讓ERC-20標準能成為代表每個頭像單一而又唯一的通證,幼蟲實驗室Larva Labs聯合發起人Matt Hall對這1萬個頭像的智能協議進行了修改和增添,使之在代碼上儘可能接近ERC-20標準。2017年6月,幼蟲實驗室Larva Labs為該項目取名《密碼朋克》 並在Twitter、Reddit等網站上發布,以此向1990年代「密碼朋克(Cypherpunks)」運動致敬。網上所有用戶都可以免費領取這些朋克風的PFP像素頭像。於是,《密碼朋克》成為了以太坊上第一個藝術收藏類NFT項目,其中8600多個頭像被領取。由於《密碼朋克》每個頭像代幣都是唯一的,因此不能像 ERC-20 代幣那樣在 1:1 的基礎上進行交換。因為市場需求, 確立NFT標準的ERC-721 協議在《密碼朋克》面世後應運而生,被Cryptokitties遊戲開發者迪特·修利Dieter Shirley等開發出來。因而,《密碼朋克》是ERC-721標準的靈感來源,該標準為鏈上交易大多數數字藝術和收藏品提供了動力。《密碼朋克》項目面世後,被Mashable、CNBC、《金融時報》、彭博社、《巴黎評論》、Salon、The Outline、倫敦佳士得、Art Basel、PBS新聞時間、《紐約時報》(2018年和2021年) 等廣泛接受並傳播,極大地激發了現代加密藝術運動。 該項目最初是作為一項實驗,以了解在區塊鏈上展示和銷售數字藝術在技術上和心理上是否可行。團隊面臨的一些挑戰包括:如何以經濟有效的方式在區塊鏈上展示藝術品,以及如何修復管理CryptoPunks 銷售的代碼中的一個錯誤。儘管面臨這些挑戰,該項目還是取得了成功,並為不可篡改的NFT通證領域的其他項目鋪平了道路。

泰勒·霍布斯《菲登扎Fidenza #575》,2021,鏈上生成藝術
在Art Blocks網路平台上發行的演算法生成藝術《Fidenza》系列是泰勒·霍布斯Tyler Hobbs迄今為止最流行的作品。雖然它不太複雜,但該演算法的核心結構非常靈活,允許有足夠的多樣性來產生持續令人驚訝的結果。這是評估生成演算法質量的最有趣的方法之一,當然也是媒體獨有的方法。即使對該領域最好的藝術家來說,在不可預測性和質量之間取得正確的平衡也是一項艱巨的挑戰。《Fidenza》的主要基礎是流場演算法。自 2016 年以來,泰勒·霍布斯一直在使用流場技術。它能讓泰勒·霍布斯創作出不可預測的有機曲線。這些曲線還具有不重疊的美學特性,它們總是與相鄰的曲線並行,而不會發生碰撞。流場本身的構造是多變的。它可以被改變為輕度湍流或極度湍流,也可以被改變為短曲線或長曲線,甚至可以改變為沿銳角的曲線,而不是平滑流動的曲線。《Fidenza》 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在流場上繪製的形狀。它使用的不是細長的曲線,而是粗大的弧形矩形。重要的是,演算法會檢查以確保矩形不會碰撞和重疊。這樣,各元素之間就有了很好的間距。《Fidenza》使用概率調色板。這些顏色都是手工挑選出來的,可以很好地搭配在一起。調色板中的每種顏色都有一個概率。


張立振+機械星聯《啟航》,2020年,鏡面不鏽鋼,鋁合金,可編程LED,電機,500 x 290 x 320 cm
張立振+機械星聯裝置作品《啟航》打造了一個馬斯剋星艦式的太空火箭推進器造型。整個裝置中蘊含了人類集體抵抗熵增、立志成為跨行星物種的一種強大的鋼鐵意志。然而,當火箭發動機模型底部發射的光芒隨著電機扇葉轉動而不斷變換時,整個作品亦如賽博世界裡的萬花筒,散發出無盡的詩意和萬千柔情。《啟航》似乎在展覽現場打造了一個帶有光暈的人類終極價值目標。今日數字原生一代依然有志於星辰大海,追求虛實交融全域宇宙生存模式。裝置尾部扇葉旋轉,模擬尾焰噴射形態之時,經典的沉浸場景提示了一種快速穿梭的星河背景,帶來強烈的視覺感染力。
據悉,《有效加速·2140》數字科技藝術展的展期從2024年1月31日起,一直開放至2024年3月17日(展期內每周一閉館、春節假期2024年2月8日至16日閉館)

展覽前言:《有效加速》
文 / 策展人顧振清
硅基科技加速現代社會的演進,指向的是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與人類文明長期存續的可能性。人工智慧、機器人和Web3.0技術的指數級發展必將帶來的科技奇點,正在改變人類社會和生物圈系統。有效加速的技術革新是人類文明發展倫理上的一種正當行為。人類只有加快進步,才能保障自身在整個熵增宇宙中的生存。有效加速的科技理性,正在彌合物理和數字領域之間的模糊界限,將現代社會帶入一個令人敬畏的虛實相生、碳硅同體的新時代。聚焦數字科技的藝術家、科學家和工程師不斷挑戰創造力、發明力的邊界,刷新知識生產體系、迭代人類認知結構。他們以非凡的感知力、想像力預報了一個奇點降臨的認知革命,反映了新興技術對人類生活和整個社會產生的巨大影響。從虛擬景觀到互動裝置,從增強現實體驗到生成藝術,藝術家的工作不但見證了藝術和科技的融合,體現了人類想像力和機器的變革力量之間的協同作用,顯示了人類在藝術創造和技術創新交匯的各種超級節點所釋放的無限能量。
人類的求知慾與探索精神表現為對於自身發展與進步的一種無盡追求。有效加速的科技動力在理論推測、哲學探索和尖端技術創新上展開了一場超越性的奧德賽之旅,揭示了一個沉浸式的、虛實融合的Web3.0元宇宙。演算法的複雜性結構編織了生成美學錯綜複雜的和諧與平衡,而增強現實、擴展現實挑戰了物理世界的本體論框架。在虛實融合的多維時空體驗中,藝術家的表達與科學技術的更新迭代互激、互鑒,打破了人類對已知與未知領域的傳統理解,讓更多人捲入一次又一次現場感十足的思想實驗,從而跨越認知衝突、心理落差,感知人與世界存在的本質。在藝術現場的作品中,藝術家試圖釋放技術奇蹟的全部潛力,讓每一種可見與不可見的信息與能量在現場傳遞、交換中產生共振、共鳴。人的認知結構、哲思習性、審美機制與各種信息的現場輸入相互衝撞、糾纏,正在為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賦予無數的意義光暈。
展覽科幻腳本引言:《2140》
文 / 量子學派
有效加速的技術革新,使得碳基生命與硅基生命的進化同樣加速。科技理性使得碳基生命敢於探問:116年之後,2140年的時空是否依然遵循經典力學,引力(F)沒有隨時間膨脹,光線也沒有隨歲月偏轉?牛頓力學是否依然是文明的基石?熵增宇宙中,人類是否依然是一個熵減的過程,但又無可避免地製造著熵增?社會進步究竟是一種積分過程,還是完全功利的h/2π量子化?
當一部分人開始懷疑F=M(dV/dT)萬物皆可控,不再認為麥克斯韋電磁轉化Φ=B·S·cosθ天經地義,開始在科學方面產生對原創力的自我懷疑,聚焦數字科技的藝術家們,其想像力不但沒有被社會吸引而彎曲,其原創力反而被科學引擎推動得更加彭勃張揚。他們在理論和實踐中奮勇前行,在現實與理想主義中一次次左衝右突,在時光縫隙中撒下藝術、美學和科技的種子。亮著的美術館永遠在提問,不眠的藝術家一直在作答。
2140年,人類算力的最高峰。「2140」創造了一個平行時空,人類可以在這裡用算力為連接,創造另一個自己,構架未來新生態,可以用想像力勾勒草圖,拓荒一個科幻世界。當人類佇立在向數字文明躍遷的門口,元宇宙成為70億人擁擠在地球這顆藍星上的最大公約數,「2140」攜手「有效加速」,既是科幻與藝術的結合,也是想像與美感的統一,現實與未來,在此時此地交織,共同締造一場數字科技藝術的美妙幻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