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賢畢至、大咖雲集。今天上午,在南京國際展覽中心舉行的一個重要會議——「第二屆江蘇產學研合作對接大會」引起了廣泛關注。評新君在會場注意到,上百家知名高校院所代表雲集,20多位院士專家齊聚,3000多家企業到場對接洽談。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不僅親自到會啟動開幕,更在會前與院士專家代表促膝暢談。

這些場景無不傳遞出這樣一個鮮明的信號:經濟大省江蘇,正奮力把「產」「學」「研」三個方面具備的基礎,加速轉化為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上的優勢,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強勁動力。
了解江蘇的人都知道,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對江蘇工作發表重要講話,都把科技創新擺在首要位置,要求江蘇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就是要把「產業」和「科技」緊密結合起來,打通「產學研」,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這些方面,江蘇可謂「家底」厚實:
從「產」來說——江蘇是實體經濟大省,製造業規模全國第一;
從「學」來說——江蘇擁有168所高校,其中雙一流高校16所,在校大學生252萬人,人才資源總量超過1400萬人,實力名列前茅;
從「研」來說——江蘇大院大所多,科研人員達108萬名,在蘇兩院院士112人,區域創新能力位居全國前列。
近年來,江蘇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上也不斷取得突破。
——戰略科技力量培育取得明顯突破。蘇州實驗室、紫金山實驗室、太湖實驗室、鐘山實驗室各具成效,牽頭建設的全國重點實驗室達31家。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加快推進實施。
——區域創新高地引領作用更加凸顯。去年,江蘇研發投入強度突破3%、達到創新型國家和地區中等水平,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41.2件、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建有國家高新區18家、國家創新型城市13個,數量均為全國第一。
——產業技術創新水平加快提升。瞄準產業重大創新需求,每年實施200項左右關鍵技術研發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新型電力裝備、軟體、物聯網、納米新材料等10個產業集群入選國家先進位造業集群、數量全國第一。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全省85%的研發投入由企業完成,80%的科技平台和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集聚在企業,70%的有效發明專利由企業創造。去年,高新技術企業達4.4萬家、全國第二,科技型中小企業超8.7萬家、全國第一,科創板上市企業在全國率先超百家。
——創新創業環境持續優化。與1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政府間產業研發合作聯合資助支持機制,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簽訂長期戰略合作協議。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布局建設專業研究所76家、企業聯合創新中心284家,成功轉化科技成果7000多項。
但是江蘇人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不足,很多企業想轉型、想創新,還缺少支撐,要從「書架子」到「貨架子」,還有不少「坎」。評新君以為,江蘇舉辦這樣的大會,就是要當好「月老」,解決面臨的這些問題。

從2007年起,每兩年舉辦一屆「中國江蘇產學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談會」,到成功舉辦7屆的基礎上,去年更名為「江蘇產學研合作對接大會」,並在線上舉辦,再到今年首次線下舉辦,院所技術現場發布、企業需求直接對接、政產學研的代表嘉賓面對面交流、零距離接觸……越來越多的思想火花不斷碰撞,越來越豐碩的成果不斷湧現。

正如信長星在會見嘉賓時所說,我們要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教育、科技、人才、產業等高端資源,打開科技成果轉化通道,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使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協同共進、實現共贏。
評新君從會上了解到的情況也從不同角度印證了這一點。

142家大院大所大學攜600多項最新科技成果在會上驚艷亮相,850多家企業帶著1000多項技術創新需求張榜求賢,中國科學院、長三角、上交所等專項對接活動接二連三……

以色列生-BDO 公司執行合伙人ILan Maor介紹,短短一上午他就接待了十幾撥訪客洽談,達成了不少初步合作意向。Maor坦言,以色列企業的新技術新產品研發能力較強,與江蘇強大製造業的技術需求能夠很好匹配,大會為以色列企業的技術成果提供了非常好的轉化應用平台。

來自鹽城的科技成果轉化運營公司負責人張蕾則興奮地告訴評新君,眾多大院大所大學齊聚一堂,讓他們有了「一站式」對接技術需求的高效體驗,曾經需要尋找一個星期的技術需求在大會現場半天就找到了潛在合作對象,對接效率大大提高。

洽談活動火熱、對接成果豐碩。評新君注意到,在大會現場,投資總額達206億元的30項標誌性的重大科技合作項目舉行了簽約儀式。27家全國一流高校院所與20家江蘇企業共同攜手,向著量子通信、人工智慧、氫燃料電池等我省重點發力的30個重點產業領域發起技術攻關。

江蘇恆立液壓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李冬明告訴評新君,此次他們與南京理工大學姚建勇教授團隊簽約,將共同開發「高性能數字式液壓多路閥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重大科技合作項目。「項目總投資超過1.3億元,我們希望通過深度產學研合作,創新研製併產業化新一代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頻響、高精度、智能化、網聯化數字液壓多路閥產品,有效解決國產數字液壓元件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
評新君在會場還遇到了不少江蘇企業和地方園區代表,他們仔細觀摩展品、了解技術,與高校院所積極對接,尋求每一個合作的可能。而高校院所的專家們則告訴評新君,他們都有一個共同感受,那就是江蘇對科技人才和創新資源「求賢若渴」。

「江蘇製造業發達,有著豐富的應用場景,目前香港理工大學在江蘇已經有30多個合作項目,這次大會我們與江蘇省生產力促進中心簽約合作,將進一步拓寬技術轉化通道,爭取讓更多技術到江蘇落地轉化」,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趙汝恆對評新君說。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來棲。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在會場發布的一個信息也吸引了大家眼球:目前國內所有「985」高校與江蘇合作全覆蓋,中國科學院所有應用類研究所與江蘇所有縣(市)合作全覆蓋。
這兩個「全覆蓋」是江蘇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成果,也是扛起科技和產業創新開路先鋒光榮使命的底氣。以此次大會為契機,相信產業和科技「雙向奔赴」的美好故事在江蘇大地會越來越多,為高質量發展繼續走在前列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江蘇衛視《江蘇新時空》
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高彥 黃蒙
編輯|桃桃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