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全世界還在為歐盟通過了2035年停售內燃機車議案拍手稱快,沒想到正式立法前,歐盟內部又內訌了。
說起歐盟2035禁燃令,真是一波三折。
2021年7月,歐委會提交了《氣候保護法草案》,其中提到了2035禁售燃油車的目標。而後開始了歐洲議會、委員會、理事會好幾輪的討論、投票,直到2022年10月,成員國算是達成一致了。
上個月13日,歐洲議會終於以340票贊成、279票反對和21票棄權,通過了2035年停售燃料發動機車議案,下面就等著3月的歐洲部長級議會上將其變為法律條文。
可是一個月後的3月13日,就在各國部長齊聚法國斯特拉斯堡開會的時候,德國突然反水了。
不僅如此,德國還找來了義大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組成聯盟,公開反對該禁令。
另一邊,法國、西班牙、比利時、瑞典、丹麥、愛爾蘭和荷蘭則是2035禁燃令堅定的支持派。
除此之外還有搖擺不定的,比如奧地利。奧地利總理上周明確表示反對禁燃令,但是奧地利氣候部長則支持禁燃令。
德國組建的這個同盟里的成員,都是歐洲重要的汽車工業國,它們十分依賴傳統的汽車工業。以德國自己為例,汽車行業每年帶來4千多億歐元收入,創造了80多萬個工作崗位。

如果不再生產內燃機車,電動汽車生產所需的零部件和勞動力都將大幅減少,意味著整個汽車工業的規模都會縮水,工人會因此失業。
但是這些國家也不敢公然和碳中和唱反調,它們不反對到2035年讓新車排放為零的目標,只是希望給合成燃料開個綠燈,給內燃機留條活路。

所謂合成燃料(e-fuel),就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和風能等)發電,由氫氣和二氧化碳合成的液體燃料,其所需的氫氣是從電解水中提取,二氧化碳則通過直接空氣捕集技術從空氣中獲取。
目前純電動汽車的電能是以電化學形式儲存在蓄電池裡,而合成燃料是以液態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儲存,它能夠用於傳統的內燃機,其燃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量低於從空氣中獲取的二氧化碳量,所以相比傳統內燃機更加環保。
使用合成燃料後,汽車製造商只需要對內燃機進行改進就能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這意味著內燃機不用被徹底趕下舞台。

德國的大眾汽車集團和義大利的法拉利,都在積極推動合成燃料的開發,最積極的要數保時捷品牌,正與西門子能源和埃克森美孚合作開發合成燃料。
就在前兩天的財報年會上,保時捷CEO(同時也是大眾汽車集團CEO)奧博穆就公開表示,電動化和合成燃料之間不存在衝突,合成燃料能夠幫助內燃機脫碳,政府應該從稅收等層面支持合成燃料,讓其價格更具吸引力。
目前反對合成燃料的組織認為,該技術處於起步階段,生產成本非常高,而且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歐洲交通與環境組織(T&E)就公開質疑合成燃料的經濟性和減排效果。
但是目前來看,如果歐盟不同意給合成燃料開綠燈,2035禁燃令也無法繼續推進,政策陷入僵局最終還是會影響2050年碳中和的實現。

其實不僅是歐盟,在其他國家和地區想要推動禁燃令也會非常坎坷,比如日本就遇到了豐田汽車為首的行業協會的公開反對,美國各州的態度也不統一。
想讓內燃機徹底成為文物,依然道阻且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