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機器人,處在爆發前夜 | 鈦媒體深度

2023年03月11日19:48:01 科技 1470
物流機器人,處在爆發前夜 | 鈦媒體深度 - 天天要聞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國物流機器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強勢姿態搶食全球市場。

「半日達」「次日達」在快遞日益高效的背後,是中國物流在智能化、科技化方面的努力。其主要的產品形態就是中國物流機器人。

在「工業4.0」的大背景下,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物流行業為了降本增效,也不斷進行智能化嘗試。當下,具備搬運、碼垛、分揀等功能的智能機器人,已成為物流行業當中的一大熱點。

據Fairfiel的報告預測,在2021-2025 年期間,物流機器人市場將以23.7%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到2025年,物流機器人市場的預期市場價值預計為 127.391億美元。

雖然相比歐美,中國物流機器人還有很多不足,比如行業標準化生態、核心零部件技術的突破等,但如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所長盧瀚宸對鈦媒體APP所說,「物流機器人區別於工業機器人的追趕狀態,中國物流機器人不管是技術水平,產業規模,還是廠商的綜合實力,都具備引領全球的潛質。」

滲透率低,探索「低成本」是關鍵

物流機器人是指應用於倉庫、分揀中心、以及運輸途中等場景的,進行貨物轉移、搬運等操作的機器人。

從應用領域方面來看,物流機器人分為工業用物流機器人和商業用物流機器人;從功能方面來看,可分為分為AGV (自動引導車)、碼垛機器人分揀機器人、AMR (自主移動機器人)、RGV (有軌制導車輛)、無人配送機器人等,可應用於無人倉庫、生產線、室外封閉或半封閉區域道路等場景。

交通運輸部去年11月3日披露的數據顯示,國內道路貨運從業人員已達1728.73萬人,約佔各種運輸方式從業人員總數的60%。常年在物流園或道路中行駛、裝卸搬運貨物等,呼吸道疾病、腰肌勞損、高處墜落、物體扎傷、砸傷、擊傷、撞傷以及交通事故風險、疫情感染風險等已經成為物流人員最常見的「職業病」。

物流機器人的使用能夠在有效地提高運送和分揀效率的同時減少人工操作帶來的各種風險。以京東物流天狼機器人的應用,自動化系統替代人工作業準確率高達99.99%,存儲密度提升300%+,揀選效率提升300%-500%,這個效率是驚人的。

但當前物流機器人在中國覺得大部分的倉庫中使用率並不高,即使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應用也比較少。

睿工業MIR在月初發布了《2022年工業機器人賽道融資情況深度分析》。報告顯示,物流行業2023年快遞的市場規模將突破萬億元,但整個行業仍面臨效率低下、工作環境惡劣、安全和質量事故頻發的通病。而作為解決方案的智能化、無人化運營的滲透率極低,僅約3%左右。

對此,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所長盧瀚宸對鈦媒體APP分析道:「物流機器人的應用,總體的基數還小,但不可否認的是,物流機器人是機器人領域數年來增長最快的細分賽道之一。從應用細分看,以電商零售為代表的商貿流通領域,物流機器人的應用相對較多,大部分工業製造領域還處於物流機器人導入期,其中的關鍵因素有行業認知、技術發展水平、導入成本等。」

主要從事智能機器人研究的重慶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趙立軍也同樣對鈦媒體APP說到,「我們的物流機器人應用較少,主要就是現在物流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還有待完善提高,但是成本比較高。作為智能製造轉型升級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它還需要時間,因此發展受多方面限制。」

物流機器人的成本主要集中在上游的零部件,例如核心控制器、驅動器等等。以AMR為例,一個激光雷達的價格從兩三萬到數十萬不等,除此之外還需要考慮各種控制、定位技術模塊的成本。以載重為 1噸的標準AGV叉車為例價格普遍在40-70萬元/台。控制和降低成本成為眾多物流機器人廠商積極探索的方向之一。

應用場景拓展,行業高速發展

從物流機器人的發展歷史看,從最早的磁導航AGV就已有成熟的產業應用,已經有數十年歷史。

中國物流機器人技術開始於1990年之後,北京起重機械研究所研製出第一台AGV,建成第一套AGV滾珠加工演示系統。1988年,原郵電部北京郵政科學技術研究所研製了郵政樞紐AGV。1991年,AGV首次應用於汽車裝配線上。

2010-2020年,中國電商行業的快速發展,帶動快遞行業業務量飆升。倉儲機器人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電商物流的效率,也帶動了整個中國AGV產業的發展。

隨著電商、物流業的發展,海柔創新、新松、快倉、極智嘉等先後進入AGV研發與製造領域。

2012年,為了使配送中心高效,電商巨頭亞馬遜以7.75億美元收購了自動化物流提供商Kiva的機器人倉儲業務,開啟了倉儲自動化進程,成為行業內的標誌性事件。

2015年起,類kiva式的倉儲機器人開始在國內正式落地應用。當時物流機器人企業已經接近60家左右。

中國物流機器人經歷了技術引進、專業市場引進、技術完善、技術應用等五個階段後,中國物流機器人技術目前進入技術比較成熟的狀態,部分研發與製造部分水平已經與國際接軌或甚至趕超國際水平。不僅快遞物流行業,各個服裝、電子產品等一些大的製造業企業也在自己的倉庫開始使用物流機器人。

據華經產業研究院出版的《2022-2027年中國物流機器人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投資規劃建議報告》顯示,從行業應用結構來看,汽車工業、家電製造和電商倉儲物流是物流機器人最主要的應用領域,佔比合計達60%以上。其中汽車工業佔比最高,為24%;其次為家電製造和電商倉儲物流,佔比分別為22%和15%。

但於此同時,物流機器人大多應用在大型物流或製造企業,相對的小企業在物流機器人的需求滿足不及時。

從2016年就開始研發物流機器人的京東物流告訴鈦媒體APP,「當前國內的一個普遍情況是更多的在做大企業的智能倉儲,所以產品的設計更多是滿足大企業的產品,大企業的應用,對小企業的關注太少。」

與此同時,小企業花錢買了智能倉儲設備,有沒有運維保障,這是目前中小企業面臨的困境。完全真正適配中小企業的產品和服務還比較少。

近年來,物流機器人已經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據報告數據顯示,中國AGV市場規模從2017年的28.5億元增長至2021年87.7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32.45%。2021年我國物流機器人銷量達7.2萬台,同比增長75.61%。其行業相關專利申請數量為196項,同比增長22.7%。在投資事件數上,2021年共計72起,較2020年上升了14起。截至2022年9月,中國物流機器人行業投資事件數達到46起。

獨立經濟學家王赤坤告訴鈦媒體APP,「當前我國物流機器人發展到了應用技術初步成熟階段,已經開始進入大規模應用領域。」

分析當前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國倉儲機器人行業的龍頭企業市場集中度較低,CR4僅有約24.7%,總體還是處在初級原子型階段。

核心部件研發待突破,全球競爭優勢顯現

物流機器人涉及的核心技術主要包括導航定位技術、運動控制技術、多機器人集群控制技術等。相較於國外物流機器人的技術成熟度,中國物流機器人起步較晚,但勝在發展迅猛,應用場景多元化。

從技術層面來說,國外機械結構、導航定位、運動控制、感測器等方面較為成熟,在產品形態上也更加多樣化,比如機械抓取、多機器人調度等。但是在核心技術產品化方面,國產磁導航和二維碼導航產品與國外同類產品差距較小,國產激光導引產品與國外有一定差距。

尤其是在室外配送機器人領域,低速無人車路權審批較為困難,目前無人車配送在封閉園區場景拓展較為順利,實際公路行駛還處在小規模實驗階段。而國外同類產品已獲批部署上路,並達到L4級自動駕駛,大幅領先國內產品。

「總的來看,國內針對無人配送車形式運營相關的管理體系尚處於起步階段。目前在社區、園區開展無人配送,有著較為寬鬆的政策環境,只要業主方、物業方認可,移動配送設施產品能力過關,無影響社區園區健康安全,產生風險的情況下,可以實施運營。但在室外配送總體尚未形成完全成熟的商業模式。」

京東物流對鈦媒體APP表示,無人配送的規模化運營,需形成末端全鏈條配送,才能體現整體的成本優勢、配送任務智能調度降本增效等優勢。全鏈條智能無人配送方案落地,離不開法律法規、智能網聯設施建設、技術穩定程度等多方面能力的加持。

從核心零部件方面來說,國產物流機器人在感測器、驅動控制器等核心部件上還在依賴國外品牌。

在物流機器人產業的上游核心零部件,比如控制器、伺服系統、精密減速器等,主要來自於日本的三菱安川松下,德國的西門子博世,法國施耐德等企業。雖然國內的匯川技術埃斯頓、雷賽智能、綠的諧波已經嶄露頭角,和外資掰手腕,但主要的市場份額仍控制在外資品牌手中。

「我們目前一些核心技術還沒有突破,晶元還依賴進口,以及當前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有受限。」趙立軍談到中國物流機器人發展受限時對鈦媒體APP表示。

但從供應商方面來說,中國物流機器人廠商在產品價格方面相較國外廠商有著明顯優勢。以載重為 1噸的標準AGV叉車為例,相較於國內40-70萬元/台的價格,國外的AGV產品價格普遍在80-100萬/台。

在市場需求方面,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勞動力短缺、勞動力成本較高,以倉庫工人平均年薪為例,國內倉庫工人平均年薪5萬元左右,而美國英國可達20萬元。相較於國內,海外客戶有著更強的物流機器人應用意願。並且近年來,隨著東南亞地區零售電商滲透率提高,人工優勢降低,東南亞的物流機器人需求也在逐步釋放。

可以說,隨著國際市場需求增加,在國際市場競爭中,中國物流機器人產品擁有者無可比擬的價格優勢。

「物流機器人區別於工業機器人的追趕狀態,中國物流機器人不管是技術水平,產業規模,還是廠商的綜合實力,都具備引領全球的潛質。」 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所長盧瀚宸對鈦媒體App說到。

但於此同時盧瀚宸也表示,就產業本身而言,當前不足的地方在於還未形成行業規範標準,這一點歐洲已經初步形成,這對於產業的長期健康發展形成一定的掣肘。

智能化將加速物流機器人普及

總的來看,當前中國物流機器人的阻礙因素還在於成本投入是否獲得相應的成本節約,隨著經濟大盤的增長,業務規模的增加,阻礙因素在漸漸減弱。

機器人的應用和部署是個逐漸提高的過程,目前國內倉儲機器人的年增長大概50%左右,已經大大超過國際平均增速,但因基數較少,所以目前的總部署數量還未達發達國家水平。隨著國內機器人在新技術、新場景、關鍵器件的研發和探索中慢慢成熟,物流機器人在未來的需求釋放越來越大。

在標準化方面,當前物流機器人的產品也正在逐步標準化。

2022年,京東物流聯合大陸智源、極智嘉、海柔創新、科聰、木蟻機器人、塔斯克機器人、仙工智能、行深智能等業內知名企業成立移動機器人技術生態聯盟R9(Robot 9),並發布R9-001移動機器人通訊技術規範。R9-001的技術規範能夠兼顧大多數移動機器人的搬運場景和控制調度,並具備高安全性、擴展性和完整性。

京東物流告訴鈦媒體APP,「國內主要的幾家檢測中心已經著手起草CR標準已經多年,目前已經在逐漸推廣和應用,主要的困難在於機器人的場景應用廣泛性,需要一定的市場認知、企業接受的過程,該標準化落地應該慢慢就會實現。」

近年來,在電子商務的需求拉動下,在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的驅動下,中國物流機器人行業大踏步前進。

隨著技術的日益成熟、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物流機器人在市場應用過程中出現的痛點也會愈發凸顯,單一的技術將越來越難以滿足多樣化的場景需求,多種技術的融合成為必然趨勢。如「AGV+機械手」、「AGV+貨叉」等複合機器人的研發, 「激光導航+磁釘導航」等複合導航技術的應用等。

對此,王赤坤對鈦媒體APP表示,「物流機器人新的發展方向,包括物流機器人技術的進一步完善,拓展新的應用領域,提高物流機器人的移動和活動能力,以及進行數據解析和分析,進一步提高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

可以想見,未來物流機器人的發展將更加智能化和柔性化,實現更複雜層面的自主行動,比如辨別紅綠燈、自動駕駛、路線規劃、主動換道、車位識別、自主泊車等,甚至實現上萬台機器人同時協作調度等,提高倉儲物流整體的運作效率,這對物流行業來說是顛覆性的,必將推動物流行業加速進化,形成全新的物流生態系統。

「物流機器人已逐步從單機智能向群體智能進化和迭代,其中多機協同、不同車型混合調度管理、不同品牌車型混合調度管理將會是新的發展方向和命題。」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所長盧瀚宸對鈦媒體APP說到。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楊秀娟)

科技分類資訊推薦

長安與東風重組新進展:朱華榮稱不會改變長安既定戰略 - 天天要聞

長安與東風重組新進展:朱華榮稱不會改變長安既定戰略

2月9日,長安汽車和東風集團股份(00489.HK)同步發布了控股股東「正在與其他國資央企集團籌劃重組事項」的信息。長安汽車的控股股東是兵裝集團,而東風集團股份的控股股東是東風公司。隨即,長安汽車和東風集團這兩家汽車央企將合併重組,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公安部出手了!年齡限制放寬10年、送考下鄉,2025年考駕照不難了 - 天天要聞

公安部出手了!年齡限制放寬10年、送考下鄉,2025年考駕照不難了

電動車加強管理以後,要求機動車類型的車輛需要持證上路,但是老年人考駕照卻受阻,一方面有年齡的限制,另一方面偏遠山區考駕照不方便,所以在2025年公安部出手了,年齡限制放寬10年,同時推出送考下鄉服務,還進一步的降低考駕照的費用,2025年起考摩托車駕照不難了。
從「星靈安全守護體系」到昊鉑HL,看懂廣汽科技日 - 天天要聞

從「星靈安全守護體系」到昊鉑HL,看懂廣汽科技日

發布會以技術切入,並全程圍繞安全展開。廣汽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馮興亞率先登場,宣布2025年四季度將正式上市支持L3級智能駕駛的車型,他同時強調面向自動駕駛時代對智能駕駛技術、整車安全架構以及突發風險處理能力的要求更高。如何才能滿足更高的要求?馮興亞提到了「廣汽
關稅大棒下,最受傷的車企出現了 - 天天要聞

關稅大棒下,最受傷的車企出現了

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剛揮出,尚未嚇退「外敵」,卻先刺痛了自己。近日,擁有瑪莎拉蒂、Jeep等14個品牌的全球第四大車企斯泰蘭蒂斯突然宣布裁撤900名美國工人,關閉加拿大和墨西哥兩家工廠,北美生產線陷入癱瘓。幾乎同一時間,捷豹路虎宣布暫停對美出口一個月,奧迪更是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