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年里,華為因為晶元問題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手機份額大幅下滑,企業營收相比此前巔峰時期也減少了近三成,可見美方修改晶元規則,對華為來說確實是一記重創。
不過如今來看,華為似乎已經迎來了它的「拐點」,今年上半年,華為的總營收為3016億元,這樣的營收規模依然遠超眾多國內巨頭企業,意味著華為依然是一家超級巨頭。
可見美方制裁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小了,華為正在從困境中走出來,而且已經到了拐點上,因為余承東做出的三項選擇都選對了。
首先在遭受美方制裁後,華為就迅速啟動「備胎」轉正計劃,將華為自研的鴻蒙OS搬上舞台,同時還推出了取代谷歌GMS的華為HMS服務。
華為從去年6月開始面向手機、平板等終端推送鴻蒙OS 2,到如今經過一年多的發展,鴻蒙OS的裝機規模已經突破了3億台,成為了全球第三大操作系統,未來的潛力不可估量。
現在華為又推出了鴻蒙OS 3系統,新的版本提升了跨平台應用,實現了一次開發多平台支持的能力,並且還進一步優化了平台能力,可以做到讓設備常用常新。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鴻蒙生態,開放將成為華為未來的主要增長點,生態規模越大,選擇華為生產產品的消費者就會越多,華為的營收也會得到進一步增長。
其次是啟動新業務,由於華為手機遭受重創,市場份額大幅下滑,導致華為的營收減少了近三成,面對眾多困難,余承東再次帶頭解決難題,將新業務做出了亮眼成績。
從去年開始,余承東就一頭扎進了新能源汽車領域,並在去年年底聯合賽力斯推出了純電車型問界M5,今年又推出了問界M7,兩款車型出現讓華為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站穩了腳跟。
今年8月,問界系列車型月交付量首次突破萬輛,實現單月交付破萬輛,華為只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創造了國內新能源汽車品牌單月交付最快破萬紀錄。
華為涉足新能源汽車領域,並且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取得巨大突破,主要是因為其掌握了包括激光雷達、自動駕駛、三電、快充以及智能座艙等在內的眾多核心技術。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無論是軟體、硬體還是晶元,華為全部都能自主研發,而且還做得比同行更好,這也是問界系列車型能夠成功的關鍵原因之一。
最後是快速解決供應鏈問題,華為手機前兩年受到影響,是因為美國制裁導致華為在西方的供應鏈被切斷了,所以讓華為無法做出最新款的旗艦手機。
但隨著Mate 50系列出現,意味著問題已經得到了完美解決,因為Mate 50系列的供應鏈已基本被國內企業替代,包括屏幕、射頻晶元、電池IC晶元等均為國產器件。
也就是說,余承東解決了華為手機的供應鏈問題,實現了元器件在國內自給自足,所以Mate 50系列才能強勢歸來,並取得了出色的成績。
據悉,華為Mate 50系列在首銷當天,首批生產的400萬台機器很快就售罄了,可見即便是空檔了一年,依然不影響消費者購買華為Mate系列旗艦手機。
正是因為余承東做出了這些選擇,華為在過去兩年里才沒有一直陷於被動局面,隨著鴻蒙OS 3、問界新能源汽車和Mate 50系列相繼出現,華為也必將迎來新的拐點。
那麼你們是否看好華為未來的發展呢,歡迎評論、點贊、分享,談談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