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菜籃子」蝶變記

雪域高原「菜籃子」蝶變記

科技與軍民協作共破「生命禁區」種植難題

東南網5月20日報道(本網記者 林先昌)

5月12日,駐守在西藏阿里地區的武警第二機動總隊某支隊營區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該支隊的溫室大棚迎來「收穫季」,小白菜、蒜苗、西紅柿、菠菜、黃瓜等十餘種蔬菜瓜果長勢喜人,日均產量超20公斤。

這份綠意,對於長期駐守在「生命禁區」的官兵們而言,不僅是口腹之享,更是一份來自科技與協作的溫暖饋贈。

「生命禁區」的綠色渴望

高原部隊「點多面廣、高寒缺氧」,長期以來,吃不上新鮮蔬菜是困擾基層分隊的一大難題。

「我們很多中隊駐紮的地方條件比較艱苦,以前受地理位置、氣候環境和硬體設施的制約,戰士們一年到頭很難吃到綠色蔬菜,因缺乏維生素,高原病的發病率也比較高。」武警第二機動總隊某支隊武警官兵白剛說,在雪域高原上,蔬菜曾一度是「奢侈品」,如今,科技的力量正逐步改寫這一局面。

2022年,武警第二機動總隊與福建省農科院攜手,共同向高原種植難題發起挑戰。彼時,邊防駐點雖已建設100多平方米的設施溫室大棚,但因土壤、氣候及種植技術等多重因素,蔬菜種植情況並不理想,難以滿足官兵對新鮮蔬菜的需求。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數字農業研究所農藝師吳寶意參與了這場攻克高原種植難題的行動。

指導官兵農業設施使用

攜手攻堅 協作破局之路

近日,吳寶意向記者介紹了當時面臨的情況。「從氣候條件看,部隊駐防地區海拔在3800米以上,光照強,晝夜溫差極大,白天有太陽時氣溫可達十幾度,而夜間氣溫則會降至零下。」吳寶意說,土壤性質屬於鹽鹼性土壤,且板結嚴重,長期施用化肥,未用複合肥和有機肥,導致有機質、速效鉀、鹼解氮含量低,養分失衡。保溫措施缺失也是關鍵問題,由於地處高原,每年有6個月氣溫相對較低,夜間溫度均在零度以下,而設施溫室缺乏有效的保溫措施和加熱裝置,棚內溫度驟變,給蔬菜種植帶來極大困難。

此外,為了保溫,設施大棚較少通風,加之傳統漫灌造成棚內濕度過大,病蟲害嚴重。同時,不同季節種植品種搭配不合理,管理技術也較為粗放,施肥、整枝、種植密度等方面均存在問題。

面對這些難題,雙方團隊沒有退縮。福建省農科院專家團隊與駐地官兵緊密協作,逐一擊破。

在保溫與通風設施改造上,建議部隊增加供暖設備、加裝二道保溫膜,並在高溫天氣合理通風透氣,以提高光能利用率,發揮光熱資源優勢。土壤改良與施肥方面,利用土壤改良劑和有機肥改善大棚土壤,通過視頻、電話等方式指導官兵精準施肥,保證養分供需平衡。

針對土壤板結、水源缺乏和大棚濕度過大等問題,採用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在多個邊防駐地大棚安裝設備,根據不同作物適時、定量灌溉,既滿足了水分和肥料需求,又降低了大棚濕度,減少了病蟲害滋生環境。

品種選擇上,福建省農科院專家團隊充分考慮高原地區官兵的身體狀況。由於高原官兵出汗少,普遍尿酸偏高,團隊重點栽培管理簡單且有降尿酸功效的蔬菜品種,如黃瓜、西紅柿、白菜、苦瓜等,並指導官兵合理輪作,避免長期種植單一品種引發輪作障礙。

水培種植蔬菜

水果黃瓜改造後生長情況

綠滿軍營 雪域高原「菜籃子」日益豐富

如今,大棚內種植的水果黃瓜、辣椒、苦瓜、白菜、雞毛菜等近20個品種,豐富了官兵們的「菜籃子」。此外,在部分設施大棚推廣無土栽培模式,如管道式種植葉菜、基質栽培草莓和西紅柿等,突破了土壤鹽鹼化和板結的瓶頸。

如今,走進武警第二機動總隊某支隊高原各駐地的營區,溫室大棚內綠意盎然,智能控制的加熱器、水肥一體化等設備有序運轉,一排排用塑料管子組成的架子上,新鮮蔬菜長勢正旺。

該支隊易相丞表示:「近年來通過農業專家的技術培訓,新功能大棚落地基層分隊,武警戰士也熟練掌握了無土栽培技術。小白菜、菠菜、香菜……幾乎所有品種的綠色蔬菜,都能通過科技種植技術實現。大棚種植加上平台採購一部分,完全能夠保證高原戰士們餐餐『見綠』。」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數字農業研究所負責人介紹,從曾經的「吃菜難」到如今的「蔬菜自由」,雪域高原上的「菜籃子」正日益豐富。這份來之不易的改變,得益於科技手段的探索實踐,凝結著軍民協作的智慧與汗水,更承載著地方科研團隊與高原官兵攜手攻堅的奮鬥歷程。

(東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