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冬天的釣魚可是比夏天的釣魚好得多了。」
這句話並沒有錯,夏天的時候魚類因為水溫較熱,很活躍,而且它們的食量也會相對較大,所以釣的人就比較多,再加上夏天比較熱,所以釣不到魚的人就會覺得夏天釣魚很累。
反而到了冬天,水溫一比較冷,很多魚兒就變得懶洋洋的,而很多釣魚人就會認為冬天的魚不好釣。
其實冬天的魚不比夏天少,但是真釣得人少。
所以冬季野釣鯽魚,只要做好這幾點,你家的冰箱就能被冰封。
如何選擇魚窩?
想要冬季野釣鯽魚能夠成功,一個最重要的地方就是選擇合適的魚窩。
很多新手更喜歡光天化日之下選擇魚窩,這樣看著更在心裡充滿安全感。
幾乎都不知道原來魚兒都選擇水相對較高,比較暖和的地方。
因為溫度高才能更好地聚集魚,所以冬季若是想打窩的時候記得選擇水溫較高的地方,正好是水溫低不走鳥,看著孤零零一片的蔥蔥鬱郁就敢下去。
這種地方最容易見到魚兒,因為他們不會出去覓食,以至於長得越來越肥,他們只會在水溫相對較高的時候聚在一起,像保護傘一樣威猛。
來來,帶你們看一看水溫和地形的正確打窩法。
首先是說水溫,其實水溫並不好找到,所以一般夏天厲害的人物常常帶著溫度測量工具出門找到水域,然後再回來等著打窩。
但是冬天不同了,有時候下雪,溫度太低冰凍的時候,根本找不見哪裡還有水。
這種情況下,一般都是打探方式找,先觀察水域旁邊有沒有人家養魚,若是有的話,往下看一段距離面,根本找不到水域的話,可以基本判斷這裡已經結冰走不通了。
然後繼續走找其他人的養魚場,再繼續找水域,然後往下探一段距離,在向旁邊看,咦,這裡的水不比別人的黑乎乎,這下可以肯定。
但是這樣的方法依然不準,因為黑乎乎的還有沒水的地方,所以這時候可以用另一種方法。
因為魚兒一般分別四處游尋食物,但又怕太多天敵,它們一般都是選擇避開風向陽的地方作為藏身之所,所以這樣我們就可以在岸上根據其喜好來尋找。
觀察海面上有沒有微微起伏和波動,在這上面選擇停下來玩玩,這個時候往下看,跟距離比之前遠很多時,這個時候可以用長長的方法發現水裡的深淺。
如果濕衣服,可以再往下降一點使其不濕為止,如果濕中有干,那可以進一步判斷水深。
選擇優質窩料。
打窩是控制上魚的一大關鍵。
冬季易冷慢熱,很多人喜歡用搭配著強烈味道的顆粒或者大顆粒打窩,其實這時候魚兒尋覓食物的募集很低,它們只要能留住,一般不會太挑剔質量。
於是為了讓魚兒更多,我們可以選擇更優質的窩料,而這些窩料應該以粉狀為主。
因為粉狀佔據的位置小,這樣魚兒有很大可能是聚集起來爭搶它們,飢餓狀態下,成為目標的話,它們很快就能回去。
用顆粒打窩的話,佔據位置比較大,魚兒爭搶的時候就會跑掉,同時顆粒比較重一般一開始不會直接沉入海底,因為等它們沉下去的時候,可能已經失去了魚兒的興趣,他們已經去尋找新的好吃的了。
所以粉狀窩料會更好,但是粉狀窩料不好質量認證,所以只需要記住以下幾種口味即可。
首先是黃豆粉,這個東西小賤價廉又上手,再加上補蛋白質,它不僅受歡迎,還受好評。
其次是芝麻粉,在低溫的情況做非常香,所以能吸引更多。
再次是花生粉,花生和芝麻可以沖飯吃,對味蕾造成強震撼,所以很受歡迎,其實還有土豆粉、玉米粉、餅乾粉、小米粉等等都可以用來打窩。
最後是釣魚蟲成分這些,那這些酸菜或許比不上,但也非常好。
恰當打窩。
打窩說簡單,但其實還是坎坷曲折的。
首先是選擇打窩位置,很多新手愛一次性打一個大的窩,這種方法容易讓魚兒消失,但是建議打多個小窩,蟲有可能導致分散聚集從而增加我們釣獲而且它們要重新爭奪位置,也能增加我們的釣獲。
其次是控制投放量,一次性投放太多,容易讓魚兒飽腹,從而在飢餓回到之前消化掉,因此建議每次控制在每十分鐘使用一次兩勺足矣,這樣可以提高上魚效率。
最後是額外小面積換大型神奇,新手喜歡大坑名,但其實野外場地多種多樣,更好的路線是選對位置,根據環境合理運動。
適度養窩。
養窩技巧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休息期,過於頻繁地補償甚至餵食會讓魚兒不敢靠近,加上氣候寒冷,會把時間更加寒冷和寒冷,不願外出捕食,所以過多會減少我們的漁獲量,所以合理的方法是根據覓食情況慢慢補償,不要太急。
此外輪流釣也是通過合理的方法達到更好效果,將這區域分成幾個區域,每個區域每次捕魚後循環下去,新鮮和正好提高了聚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