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屆U23亞洲杯交出2勝13負的成績單:中國足球在亞洲早已不具備競爭力

如果一支球隊在出戰的五屆杯賽里,每每折戟小組賽,總成績是2勝13負,進失球比為12比25,那麼,該隊就是一支無可爭議的弱旅。很遺憾,「如果」真實存在,這正是中國足球在u23亞洲杯上交出的成績單。

u23亞洲杯自2013年創辦以來總計舉辦六屆(首屆為u22),中國隊出戰了其中的五屆決賽圈,唯一缺席的2022年u23亞洲杯,是因疫情原因而放棄參賽。在4月22日以2比1擊敗阿聯酋隊前,中國隊上一次在u23亞洲杯取勝還要追溯至2018年在常州舉辦的賽事首輪里3比0擊敗阿曼,總計五度參賽,主場贏了一場,境外贏了一場,僅此而已。與其說這是莫大的尷尬,不如稱其為一面鏡子,最真實地折射出中國足球的現狀。

u23這個年齡段十分特殊。上世紀90年代初,為了避免奧運會搶奪自己的賽事資源,與國際奧委會不斷角力的國際足聯硬生生造出了u23這個概念——既限制了年齡,得以阻斷最精英的選手出戰奧運會;又比傳統的青少年年齡段稍大一些,看起來表達了對奧運會的尊重——在足球領域的傳統劃分中,u17及以下年齡段代表「少年」,而u21則象徵「青年」,距離成熟仍有一定距離。

球員到了二十二三歲的年齡,或因能力獲得認可,得到一份職業合同,或因被定性為沒有發展空間,告別職業足球行業。當然,會有例外。有人不甘放棄綠茵夢,在業餘足球界兜兜轉轉,最終得以重返職業圈,寫就大器晚成的劇本。但如此例子終究是極少數,同時也要建立在同齡競爭者數量眾多的前提下,球探系統再完善,總也有看花眼的時候。特例很難發生在中國足球身上。成耀東所執教的這支國奧隊,適齡選手攏共只有130餘人可供選擇,瞪大眼睛也找不到更多選擇,又何來「遺珠」?

除了「跳級生」,u23適齡球員已到將潛力兌現成能力的階段,下限已然固化,上限有多高,則取決於在這一時期能取得多少比賽機會。顯然,就整體而言,2001-02年齡段中國球員的下限挺低,上限也不高。日本隊在沒有招募全部主力的情況下,隊內仍有多人的職業比賽次數突破150場,而中國隊員能在這一兩年里穩定獲得出場機會的都屈指可數。不必責怪俱樂部。年輕球員收入低,升值空間大,如果有能力擔任更重要的角色,誰不愛用呢?

過去這幾屆u23亞洲杯,涉及的中國球員出生年份跨度為1993年到2002年(首屆杯賽中國隊使用低齡的1993-94年齡段隊伍,為里約奧運會資格賽做準備)。這就是中國足球在未來至少五年里的全部底牌。2勝13負的尷尬戰績已充分說明一切——中國足球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在亞洲不具備競爭力。

  作者:沈雷

文:本報記者/沈雷圖:視覺中國編輯:陳海翔責任編輯:穀苗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