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大運會「熱度」 成都如何加快打造世界賽事名城?

封面新聞記者 楊金祝

7月28日晚,成都大運會正式開幕。這場彰顯青春風采的開幕式也讓全世界看到了成都的活力與無限可能。成都如何抓住大運會的機遇,加快世界賽事名城建設?成都大運會後,賽事場館該怎樣繼續發揮作用,更好地推動體育惠民?

7月29日,成都舉行「運動成都——世界賽事名城建設」新聞發布會。現場,成都市相關單位的負責人回應了大家關心的話題。

新聞發布會現場

底氣足

城市影響力不斷提升

成都大運會是黨的二十大後國內舉辦的首個世界級大型體育賽事,也是中國西部地區首次承辦的綜合性國際體育賽事,對成都建設世界賽事名城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時間往前,2017年底,成都就正式提出建設世界賽事名城,與世界文創名城、世界旅遊名城、國際美食之都、國際音樂之都、國際會展之都一起,共同構成世界文化名城的時代表達。

「近年來,成都以籌辦大運會為牽引,堅持辦賽、營城、興業、惠民理念,堅持繁榮體育事業與發展體育產業並重,編製《成都世界賽事名城建設綱要》,全方位推動世界賽事名城建設。」成都市體育局副局長陳志介紹,以辦賽為引領,成都的城市影響力不斷提升。

他舉例,在獲得成都大運會舉辦權後,成都舉辦了第18屆世界警察與消防員運動會,先後取得了2024年羽毛球湯尤杯、2025年世界運動會舉辦權,吸引了亞洲體育舞蹈聯合會、世界冰壺巡迴賽亞太總部落戶。2022年舉辦了北京冬奧會後國內首個頂級國際賽事——第56屆國際乒聯世界乒乓球團體錦標賽,實現「辦賽精彩、參賽出彩」的目標。

體育基礎設施也不斷完善,成都新建改建大運會場館49座,其中改造36座,在其中22個場館打造智慧場館運行管理平台,成功入選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體育特色基地,全市大型體育場館設施綜合水平進入全國前五。

數據顯示,近年來,成都新建改造達到省級以上標準的體育公園22個,打造社區運動角示範項目200餘處、天府綠道健身新空間400餘個,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服務市民健身年均超460萬人次。2022年,成都體育產業總規模突破1000億元。

目標明確

分三個階段建設世界賽事名城

「近年來我們發布的《成都世界賽事名城建設綱要》《成都市「十四五」世界賽事名城建設規劃》就已經在謀劃大運會後世界賽事名城建設的發展路徑。」陳志說。

具體來講,有三個階段性發展目標。即到2025年建成賽事體系完備的世界賽事名城,每年舉辦國際級和國家級賽事50項以上,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50%以上,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6平方米以上。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1500億元,體育產業增加值佔地方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2%。

到2030年建成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的世界體育名城,體育在提升城市國際影響力、經濟生產力、市民健康力、社會親和力、文化傳播力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到2035年建成體育融入市民生活、運動成為城市高品質生活特質的世界生活名城,體育成為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標誌性事業,體育為城市經濟、社會、文化以及人的全面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陳志表示,成都計劃構築世界賽事名城「兩都四中心一極」體系。其中提到,打造彰顯公園城市底色的健身活力之都,推動運動成為市民優雅時尚的生活方式、促進公園城市生態價值轉化;建設世界一流的國際賽事之都,形成符合成都實際、凸顯成都特色、可持續的高質量賽事體系;建設輻射全球的體育創新資源配置中心,提高體育創新資源的配置能力等。

他透露,目前成都全力籌備2024年湯尤杯、2025年世界運動會,積極對接國際體育組織和全國單項體育協會,爭取引進更多賽事,舉辦ATP250成都公開賽、世界體育舞蹈節、鐵人三項世界盃、國際網聯世界巡迴賽青少年年終總決賽、國際籃聯三對三世界巡迴大師賽等國際賽事。

延續大運會熱度

推動體育惠民

成都大運會舉辦之後,成都如何用好用活大運會體育場館,更好推動體育惠民?

成都市龍泉驛區政府副區長王旭濤介紹,龍泉驛區是成都大運會開幕式、主媒體中心和大運村、大運公園所在地,也是游泳、體操等重要賽事舉辦地。大運會結束後,將按照「體育+」的總體思路,做好辦賽、營城、興業、惠民四篇文章,促進大運會場館賽後利用和體育惠民。

他提到,龍泉驛區將精心塑造體育賽事品牌,重點引進世界盃田徑賽、世界盃游泳錦標賽蘇迪曼杯、湯尤杯等知名國際賽事和U系列籃球賽等全國性賽事。加快孵化培育龍馬馬拉松、東安湖半程馬拉松為全國馬拉松賽事,打造本土賽事IP。充分利用東安湖及其綠道資源,支持舉辦各類自行車、皮划艇、龍舟、健步跑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業餘體育賽事。

此外,大力開展高品質惠民活動。加快招商運營東安湖劇院、東安書院,將東安湖打造成為華語青年作家寫作營,承辦好一年一度的華語青年作家獎頒獎典禮,策劃舉辦中法藝術交流展、文化四季風、讀書節、文藝展演等惠民活動,推動東安湖體育場館和文化場所惠民開放。

雙流賽區是訓練比賽場館、競賽項目、金牌數量和參賽選手最多的賽區,有田徑、網球、射箭、羽毛球、水球5個比賽項目。

「我們將立足體育惠民,聚焦全球視野,繼續承辦和新引進大型國際國內、專業高質IP賽事活動,發揮行業協會力量,切實落實場館惠民政策,激發體育民生活力,促進體育產業可持續性發展,延續大運會熱度,滿足市民多樣化健身消費需求。」成都市雙流區政府副區長薛燕介紹,以專業賽事為依託,延續大運會熱度。充分利用已引進的ATP250成都網球公開賽、國際網聯世界巡迴賽青少年年終總決賽、「熊貓杯」國際青年足球錦標賽等國際大型比賽,接棒大運會賽事。積極引入NBA熱血信條西南區域總決賽、四川省首屆街舞公開賽等賽事,持續推動大運會後新潮體育賽事氛圍。創新黃龍溪端午龍舟賽等傳統民俗文體賽事,提升賽事觀感和市民參與度。

她表示,雙流還將以場館惠民為重點,優化公共服務。大力推進場館惠民開放行動,利用雙流體育中心現代五項賽事中心等公共體育場館向群眾全年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惠及68萬餘人次以上,其餘大運會場館賽後繼續向廣大市民提供大運會水準的體育健身服務。創新開展「一鎮一特色」、社區運動節等體育惠民活動不低於500場次,吸引至少50餘萬人次參與,持續優化公共體育服務水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