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和奧運會誰更吸金?幕後贏家是它,預計創收75億美元

疫情後的首屆足球世界盃因「壕」氣引髮網友討論。本屆世界盃賽,2010年獲得主辦權的卡達準備了12年,投入2290億美元,是上屆俄羅斯世界盃總投資的20倍,堪稱史上最貴世界盃。

據媒體消息,卡達舉辦世界盃獲得的直接經濟收入約22億美元,可獲得的相關收益達170億美元。之後卡達官方雖澄清巨額投入數據不準確,投資中還涉及地鐵、機場、道路等基礎設施,但直接收益不足總投入的零頭,網友們不可避免地聚焦這場賽事的吸金能力,並將其與奧運會對比。同為世界頂流賽事,究竟誰更吸金?

世界盃競技性強吸金力也強

頂流體育賽事的支出中,場館、基礎設施等通常佔比重最大。東京奧運會今年6月發布的財務報告顯示,場館設施部分花費最多,共79億美元,佔全部舉辦費用的60.8%。卡達為了舉辦世界盃新建7座體育場,斥巨資修建了地鐵系統、新機場、大量道路和100多家酒店。不過,卡達官方回應,這些基礎設施並非僅僅為世界盃而建,與卡達2030年願景項目有關。

新華社照片,哈里發國際體育場。

投入巨大的體育賽事靠什麼賺錢?奧運會與世界盃的商業模式中,轉播費、贊助費是兩大經濟來源。據國際奧委會的財報披露,電視轉播權是國際奧委會最主要的收入,2021年為31億美元。頂級贊助商則為其帶來8.356億收入。

國際足聯最近公布的2015-2018年周期財務收支狀況顯示,占收入比較高的電視轉播權收入為31.27億美元。2018年世界盃周期,贊助商收入達16.6億美元。

從時間來看,作為單一賽事的世界盃舉辦時間長達一個月,數十支球隊進行分組積分賽,獲得出線資格後進入複賽,然後進行單場淘汰賽,直至決出冠軍,競技性更強。另一方面,世界盃的冠軍獎金越來越高。卡達世界盃總獎金高達4.4億美元,冠軍可拿到4200萬美元,亞軍3000萬美元,參加小組賽保底可進賬900萬美元。

相較於奧運會與生俱來的公益屬性,作為單純商業比賽的世界盃,更容易吸引贊助商。俄羅斯世界盃時,國際足聯即推出贊助商擴軍的新玩法。據了解,國際足聯將贊助商分為三層,頂層為全球合作夥伴,贊助金額1.2億美元起;其次為官方贊助商,贊助金額6800萬美元起。最後一級為區域贊助商。

國際足聯此前在官網宣布,本屆世界盃,全部贊助商席位已售罄。包括7個國際足聯合作夥伴、7個世界盃贊助商以及5個地區的區域贊助商配額,收入將創紀錄。

此外,門票銷售在奧運會的整體收入佔比並不高。世界盃2015-2018年周期門票收入達7.12億美元。本屆卡達世界盃,組委會已售出300萬張門票,每張門票的價格在100美元到1100美元之間。

國際足聯是最大贏家

高投入的頂級體育賽事,最吸金的不一定是主辦方。奧運會近年來熱度逐漸下降,原因之一即主辦方投入高回報少。

據歷史數據,2000年以後的奧運會虧損居多。其中,2004年雅典奧運會虧損高達80億美元,2016年里約奧運會虧損21億美元,只有2000年悉尼奧運會和北京奧運會分別盈利3.6億美元和1.46億美元。

新華社照片,東京奧運會。

對於吸金力強的世界盃,主辦方想要賺錢,並不容易。以2014年巴西世界盃為例,巴西政府投入約150億美元修建體育場、酒店等。但評估後顯示,世界盃給巴西創造了134億美元收入。

其他主辦國在公布營收數據的同時,談及世界盃提振本國GDP、拉動就業,以及推動旅遊業、餐飲業發展等。但這筆賬很難算清楚,也很難換算為精確的數據。

不過,國際足聯一定是穩賺的。國際足聯是非營利組織,大部分收入用於舉辦比賽、推動足球發展和足球教育。與主辦國不同,國際足聯無需支付場地和基礎設施費用,僅承擔主辦國組委會的費用、比賽獎金、球隊備戰等雜項。據了解,今年,國際足聯預計將花費17億美元,其中包括4.4億美元的獎金和每支球隊150萬美元的備戰費用。

新華社照片。

國際足聯近期公布的2015年-2018年周期財務狀況顯示,國際足聯收入達64.21億美元。其中,53億來自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2021年的非世界盃年,收入也達到7.66億美元。利潤方面,2015-2018年利潤為10.53億美元。

此外,2015年-2018年期間,國際足聯從許可授權獲得6億美元,比上一個四年高出114%。據了解,國際足聯與遊戲大廠合作推出的電競足球世界盃,也吸引大批玩家。

今年的卡達世界盃,有媒體預計,國際足聯將獲得75億美元收入,再次創下新高。東道主的這筆賬卻不好算,不差錢的卡達未來將達到還是超出預期收益,估計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算清楚。

采寫:南都·灣財社記者 黃培